地方 地方焦點

因應氣候變遷+糧食危機 臺灣油芒有助農業多樣化

▲油芒收割使用單行式收割機。(圖/高雄區農改場提供)

▲油芒收割使用單行式收割機。(圖/高雄區農改場提供)

記者陳崑福/屏東報導

臺灣油芒是一種特有的原住民傳統農作物,因其耐旱、耐鹽、抗病蟲害特性以及豐富的營養成分,被視為可能因應氣候變遷和糧食危機的防護穀物。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近期致力於開發油芒的生產栽培及加工加值技術,以提高產量和經濟效益,於11月8日在茂林區萬山里辦理油芒栽培及加工產品觀摩會,介紹省工栽培、採後調製及加工加值等相關技術,以增進臺灣油芒產業化應用,提升原鄉部落農業產值。

▲油芒收割使用單行式收割機。(圖/高雄區農改場提供)

▲油芒收割使用單行式收割機。(圖/高雄區農改場提供)

高雄農改場戴順發場長表示,場方利用種子預措技術,如脫殼處理和穴盤育苗,以提高發芽率,並使用單行移植器進行密植,成熟後再以機械化採收技術,從而節省人力成本,提高採收效率。採後調製則以脫粒機及脫殼機順利取得油芒種子,做為種植或加工利用。

他說,萬山部落運用部落特色代表物之一的岩雕,結合臺灣油芒,開發出萬山岩雕油芒煎餅伴手禮產品,並配合部落旅遊體驗活動,研製岩雕油芒手作餅乾,提供現場品評。現場也展示由蝶Svongvong手感烘焙製作的臺灣油芒麵包及饅頭,高雄場也展示研發的臺灣油芒麻糬及烘焙茶,並提供給現場參與人員品嘗及飲用。

他進一步表示,臺灣油芒屬於C4型常異交作物,其生育適應性高,光合效率優越,不需大量施肥和灌溉。它是一種值得關注的新興作物,因其種子富含油脂,並且莖部含有大量的長鏈脂肪酸。該植物最早於一百多年前由愛爾蘭醫生奧古斯汀亨利帶來臺灣,並於萬金庄採集到油芒標本。油芒的中文名稱取自其英文名Taiwan Oil Millet,透過DNA局部定序分析發現,它與芒草關係密切,而不同於小米等作物。

油芒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已擴展到臺灣原住民部落,包括霧台鄉大武部落、神山部落、三地門鄉青葉部落及茂林區萬山部落。這場為復育及傳承原鄉作物,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和糧食需求,特針對此項作物之栽培管理及加值利用進行研究與推廣,期能喚起原民部落的關注,同時有助於臺灣農產業的多樣性,落實原民部落的產業發展與特色。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