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5結論破解鼓吹台灣普篩 國小數學推算「千人驗出9個假警報」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搭乘捷運民眾戴口罩,但難拉出適當社交距離。(圖/記者林敬旻攝)

▲捷運人潮眾多,較難隨時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圖/記者林敬旻攝)

記者黃翊婷/綜合報導

對於台灣為何不和韓國一樣採用普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曾解釋是為了避免「偽陰性患者」趴趴走。但社會各界還是有許多討論,臉書醫療粉專「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醫師PO文用數學解釋台灣不普篩的原因,並列出5個結論奉勸,「正確的知識,才能讓你隨時保持冷靜,做出對自己,以及對整個社會好的正確決定。」

醫師昨日(3月31日)在臉書PO文中提出5個結論,首先是台灣目前不該普篩;第二是韓國篩檢範圍比台灣大也不是錯,畢竟符合當地疫情程度需要;第三是萬一真的發生大規模社區傳播,台灣可以考慮放寬篩檢條件,甚至是採取普篩;第四是目前每日的檢驗量能為3800件,若有餘力,可以考慮或視疫情程度放寬篩檢條件;最後一點是,「現階段鼓吹普篩的朋友,請先跟數學老師下跪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0中華職棒官辦熱身賽今日正式開打,受到武漢肺炎疫情衝擊,球迷入場時皆須使用酒精消毒雙手以及量體溫,聯盟也採購了額溫槍及紅外線熱像儀等設備因應。(圖/記者李毓康攝)

▲民眾入場看球賽也要消毒雙手、量體溫。(圖/記者李毓康攝)

醫師解釋,這個問題只需要國小程度的數學能力,加上一分鐘計算就能明白,假設目前檢測偽陽性的比率是1%,某個里有1000位里民,其中有一人真的染病,若進行全面篩檢,在偽陽性為1%的前提下,會有10人驗出陽性,事實上卻只有一人感染,其他9人都是假警報,而且一旦驗出陽性就會被送去隔離治療,疫調單位也要忙著調查密切接觸者,這些人通通都得隔離14天,學校或許也會停課,「這下促咪(台語,有趣)了啊~但你還記得嗎?真的感染的人只有一個啊!」

醫師表示,爆發大流行之後做普篩的確有意義,而且這麼大規模的篩檢,一定是用快篩,出錯機率會更大,台灣目前確診的病例很少找不到源頭,大家要做的還是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1至2公尺),不用太過害怕,「正確的知識,才能讓你隨時保持冷靜,做出對自己,以及對整個社會好的正確決定。」

前民進黨立委林靜儀也在臉書PO文中提到,很多人舉例別的國家說有普篩,這裡光「普」的定義,就不是全國,頂多是全社區,或者是高風險群,現在疫調後去檢查感染者的接觸者就是檢查高風險群,一個簡單的概念,假如是一個已經爆發社區傳播的地方,100個人裡有30個都是感染者,那麼去這個社區「普」篩,每篩100個就抓到30個,社區3萬人,就診斷出9000個,那麼,這9000個要何去何從。

林靜儀反問提倡普篩的人,「你覺得你住的地方是這樣的社區嗎?不是。那你要普篩誰?」3萬人有9000人感染的社區,重症者進醫院,輕症者居家隔離,跟很多已經爆發社區傳播的國家做法一樣,「是啊,這就是已經爆發社區傳播的時候,醫療機構又無法收納,就是這樣的做法啊。台灣社區爆發了嗎?還沒啊。那為什麼需要普篩?」

最後,林靜儀以台北市目前感染個案83個為例,台北市民總數264.6萬人,全台北大普篩大約是每10萬個人篩到3個,「算有100個輕症沒有檢查到在台北市趴趴走好了,那每篩10萬個台北市民,可以篩到6.9個,請問台灣需要普篩嗎?戴口罩、勤洗手、不要群聚,一起努力讓台灣維持正常生活。」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