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國外20年! 中國開發軍機開發「心病」究竟為何?

新亮相的太行改進型發動機,外機匣管路分布更為合理,將讓日常維護工作更為簡便。(圖/翻攝自兵工科技)

▲中國自行研發的太行改進型。(圖/翻攝自兵工科技)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眾所皆知,軍用航空發動機研發一直都是解放軍的「心病」,但是具體差在哪裡、現況如何,這非箇中專家可能很難理解,近日大陸西湖學會工程分會舉辦一場討論活動就為大家帶來解答。中國工程院院士甘曉華指出,中國發動機與國外最先進的相比,落後了20到25年。

據《科技日報》報導,從事軍用航空發動機設計的甘曉華表示,在航空領域,飛機的設計製造一般需要15到20年,發動機要20到25年;全世界能做飛機的企業有20到30家,能做發動機的卻只有3到5家;如果拿國內軍用航空發動機跟國外最先進水平來相比,中方落後一代(20到25年),甚至更多。

甘曉華指出,以前沒有錢為了國防急需,都是測繪仿製,然後趕緊裝備部隊,現在做基礎創新,就需要打牢基礎,獲得關鍵技術,然後一步一個腳印,中國發動機研發的問題就是基礎不牢,「以前搞測繪仿製,我們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現在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民用航空發動機專家馮錦璋則表示,現在有了3D打印技術,可以縮短發動機的設計與製造時間,但正是這一點上,中外差距巨大,「目前我們國家的發動機從設計到完成起碼要10年,而國外卻只要30到36個月...我們一台發動機的製造,不算設計,就是造出來,也要一年多的時間,每一次設計達不到目標就要再重新開始。」

馮錦璋指出,在國外大約10年到15年前就就流行一句話,「開發航空發動機,最好不要走建造再摧毀的流程」;西方先進企業對航空發動機的設計更多的是一系列的數值計算和分析,並以此為基礎,進行的精細化與優化,試驗很大程度上是對設計的確認,而不是直接參與設計的疊代(Iterative Method),這是一個巨大的差異。

馮錦璋強調,隨著飛行器構造越來越複雜,如果按照傳統模式,試驗小時數會越來越高,到2030年,將達到100萬小時;而如果採用分析計算方法,可以減少2個數量級,到10萬小時;在AI時代,要藉助計算機的「想像力」(Intuitive AI)來革新設計。「我們有時候想像不出來這個形狀是怎樣,可以透過設定要滿足的條件,用人工智能,讓計算機不受任何約束的去想。」

他最後還用考察中聽到的故事來舉例說明,中國在開發發動機時面對的文化挑戰不亞於技術挑戰。他表示,工廠進口了一台的鍛造機,德國公司來安裝後,鍛造機運轉了三年還是性能良好;今年,這家工廠自己安裝,結果六個月機器就壞了,究竟為什麼?說起來特別有趣,「說明書說螺栓、螺帽要轉三圈再倒轉半圈,我們都是瞎搞,不就是三圈麼?他們就隨便弄,連個記錄都沒有」。他強調,目前就是這樣缺乏獨立思考的精神、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把事情做到極致的精神,這樣的態度絕無成功的可能。

▼「黃皮」殲-20機尾特寫照曝光,從外觀來看,可能已經換上中國自製的太行B型發動機。(圖/翻攝自大陸網站)

疑似殲-20機尾部特寫照片流出,從外部特徵來看,很可能已經換上中國國產太行B型發動機。(圖/翻攝自大陸網站)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軍武熱門新聞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