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today > 熱搜關鍵字 > 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

全球黑面琵鷺數量創新高!台灣度冬數卻減少 林業署提解方

農業部林業保育署今公布「2024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結果,全球數量共計6988隻,比去年增加355隻,數量創新高;台灣仍為全球黑面琵鷺最大的度冬區,但數量比去年略減93隻,確切原因仍待觀察,調查也顯示台灣黑面琵鷺族群有往南北棲地擴散移動的現象。

農業部推動台灣首次「鳥類地圖計畫」 號召全台鳥友響應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與中華民國野鳥學會,以及美國康乃爾大學鳥類研究室攜手合作,推動台灣首次「鳥類地圖計畫」,號召全台各地鳥友,一起觀察記錄鳥類活動與繁殖行為,希望在2028年前,以實際資料完整繪製台灣各種鳥類分布、繁殖區域與相對數量地圖。

聚焦自然碳權與生物信用額度 輔大:共同推進淨零碳排

隨著全球永續發展趨勢的日益重視,「自然碳權暨生物信用額度創新解方論壇」邀請了經濟部主任秘書楊志清、「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獲邀擔任Keynote演講與論壇倡議Biocredit Taiwan的台大團隊成員,以及輔仁大學永續發展團隊、KPMG安侯建業永續發展基金會、亞太經貿投資總會和立順興資源科技公司等,共同探討如何通過自然碳權與生物信用額度,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實現淨零碳排放的創新應用策略。

歷經近2年普查!紀錄到574種海洋底棲無脊椎動物 蘭嶼新物種最多

蘭嶼,被譽為海洋生物的樂園,其海域擁有豐富多樣的無脊椎動物,如今這片神秘的海底世界將再次引領我們探索之旅。海洋保育署最新發布了一份精心編製的《蘭嶼海洋無脊椎動物 100 種》導覽手冊,為大眾呈現了一場生物多樣性的視覺盛宴。

拍「鳥」投稿攝影大賽停收 國家地理雜誌:將請專家研議規範

2023《國家地理雜誌》台灣攝影大賽啟動本屆大賽徵件,賽事之外,特別舉辦論壇,邀請國際生態攝影大師法蘭斯・藍汀(Frans Lanting)、知名攝影師沈昭良、導演柯金源擔任講師。今年攝影大賽的收件內容,除聚焦「台灣」並分5項徵件組別外,《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總編輯李永適特別宣布,鑑於不肖業者藉不當誘拍與籠拍鳥類並產業化,造成生態攝影極不良示範,違反主辦攝影比賽的宗旨,因此,今年大賽將「暫停接受鳥類攝影作品投稿」,後續將邀請野鳥保育團體與專家等,共同研商拍攝規範。

背甲隆起如駝峰「還有呼吸孔」 釣魚達人捕怪鱉直呼:太神奇!

彰化縣一處廢棄多年的私人魚池,地主因好奇池中目前生態,邀請釣魚達人黃小四團隊前往協助調查,未料竟發現一隻背甲隆起如駝峰,外型奇特猶如「突變種」的鱉,讓團員大呼:「好神奇!」還有人出高價想收購,不過黃小四最後決定讓牠回歸池中,為地球的生物多樣性盡一份心力。

全球珊瑚礁海域陷缺氧危機 學者:台灣有5處

台灣參與跨國海洋研究,甫於 17日在國際期刊《自然氣候變遷》發布,研究清楚揭示全球許多珊瑚礁海域面臨缺氧危機,台灣包含東沙環礁與太平島等5處海域。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指出,該研究由美國聖地牙哥加州大學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主導,並有台灣、日本、巴拿馬和波多黎各組成跨國團隊,橫跨全球 12 個地點、選定 32 個珊瑚礁生態系,蒐集日夜變化下海中溶氧情況,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周文臣教授也參與其中。

呼應國際趨勢 台灣第1次舉辦 「 台灣生物多樣性獎 」

生物多樣性是永續發展基礎的一環,也是目前全球面臨的重大議題之一。根據國家公園的公開資料顯示,全球生物多樣性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消失,物種滅絕的速度介於每年100至1,000倍之間。為呼應國際生物多樣性發展趨勢,並鼓勵各界重視生物多樣性議題,連續16年辦理「 TCSA 台灣企業永續獎 」的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將於今年5月舉辦台灣第一次的 「 台灣生物多樣性獎 」 評選活動,並結合首屆 「 台灣生物多樣性論壇 」,舉行盛大頒獎典禮。

響應COP15 7企業參自然與生物多樣性倡議平台

呼應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COP15),由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BCSD)與8家企業發起「自然與生物多樣性倡議平台(Taiwan Nature Positive Initiative)」,將對自然暨生物多樣性保育議題採取更積極的行動與培育相關專業人才,以增加企業風險韌性與機會管理的透明度。信義企業集團與宏碁、華碩、永豐銀行、國泰金控、台達電、台泥企業集團及緯創等7家企業,共同參與「自然與生物多樣性倡議平台(Taiwan Nature Positive Initiative)」,為唯一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COP15 達成「歷史性」自然保護協議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UNCBD)的COP15於19日正式落幕,本次達成一項歷史性協議,預計在2030年以前保護30%的地球自然資源(將地球上30%陸地與水域設為保護區),也就是「30x30」。此外,提高金援開發中國家,2025年前,每年提供200億美元(6,142億元臺幣)經濟援助,並於2030年提高到每年300億美元(9,213億元臺幣),用於保育生物多樣性協議涵蓋的23項目標,希望可以改變數10年來人類對物種與生態系統的破壞。

氣候變遷衝擊加劇!台達鄭崇華:永續策略正式納進「生物多樣性」

電源管理及散熱解決方案大廠台達電(2308)於今(15)日宣佈,公司50週年啟動的珊瑚復育計畫完成第一階段育苗,並已於上週順利移植至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在與海科館、海生館等專家合作及保育團體、企業志工積極參與下,可望於年底提前達成復育千株的目標。

從丹麥「渡渡鳥標本」取得完整DNA 滅絕300年有望復育

渡渡鳥的名字來自葡萄亞語中的「傻瓜」,因在島上沒有天敵導致飛行能力退化,300年前成為歷史記載上第一個因人類活動滅絕的物種。日前生物學家在丹麥發現的標本上取得了渡渡鳥的完整DNA,將可能透過將相似鳥類尼科巴鴿的DNA重新排序,達成復育渡渡鳥的目標。

陸首批國家公園出爐 習近平:出資64億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今(12)日透過視訊出席在昆明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習近平除宣布大陸正式設立首批國家公園,他在致辭時也表示,中國將率先出資15億元人民幣(約64億元新台幣),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

全球珊瑚礁「面積減少一半」 物種多樣性下降超過60%

加拿大一項新研究發現,自1950年代以來,全球暖化、過度捕撈、污染和棲息地被破壞,造成全球的珊瑚礁覆蓋面積減少了一半,珊瑚礁的物種多樣性下降超過60%以上,這個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海洋資源也出現相似比例的下降。

綠色和平:漁業產值30年蒸發279億 魚種15年減少了105種

綠色和平今(25日)指出,年假前走訪各地魚市,發現瀕危稀有魚種在其中,反映出近海管理缺失,盤點台灣沿近海漁業狀況與海洋資源養護措施後,發現近海漁業存在漁獲量下降、魚種消失和產業經濟產值崩跌等三大危機,並端出數據直指漁業產值30年來蒸發約279億,魚種15年來更少了105種。

人畜共患疾病機率增!全球68%野生動物消失 拉美、加勒比最嚴重

全球最大的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於9日的最新報告中指出,全球野生動物數量急遽減少,50年內平均下降近70%,最嚴重的「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更有超過90%的動物消失,是數百萬年來從未見過的情況,並指出,人類活動與消耗是主因。

漁業署16日預告修正:禁止捕撈巨口鯊、象鮫及大白鯊物種

為維護我國沿近海大白鯊、象鮫及巨口鯊等物種資源之永續,漁業署今(15日)宣布預定明天(16日),刊登行政院公報預告修正「大白鯊象鮫及巨口鯊漁獲管制措施」,禁止捕撈大白鯊、象鮫及巨口鯊物種,意外捕獲時不論其尚存活或已死亡,應立即放回海中,並於返港時主動通報漁獲資訊。

長江10年禁漁!生物完整性指數達「無魚」等級 盼魚重新休息繁衍

大陸農業農村部近日宣布,從2020年1月1日0時起,必須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畫。在過去幾十年的經濟模式下,資源越捕越少、生態越捕越糟,現在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竟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因此需要透過為期10年的禁漁期,讓「長江魚」好好休息。

落日條款到了!象牙買賣1/1起正式終結 違者最高罰150萬

林務局今(31日)指出,明天1月1日起,台灣正式終結現行國內「庫存象牙或象牙加工品」買賣許可,全面禁止象牙相關製品買賣,積極呼應國際大象保育,若違者將處以6月以上5年以下徒刑併科罰金,最高150萬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花東里山生活特展」今起一連8天在華山

「花東里山生活特展」今(5日)起一連8天在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華山小客廳登場,以動物、植物、飲食結合設計創意與手作活動,精采呈現花蓮台東共5個部落在地生物多樣性、多元生活工藝、產業及文化特色。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