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六度分隔 臉書把人拉近:只隔4.7人

我們想讓你知道…想到與凱文貝肯更接近了,就很興奮!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1967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創造出「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又譯六度分離,六度空間),意指世界上任何兩個陌生人之間,間隔的人不會超過6個,也就是最多透過6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世界上任何一個陌生人。

當時米爾格倫指示296名志願者,要他們寄一張明信片給住在波士頓郊區的朋友,要求他們的朋友也寄一張明信片給朋友,這個連鎖信實驗的結果顯示──現實生活中的人際網絡、人脈關係,可透過「朋友」、「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建立,當時米爾格倫的研究結論其實是5.2個人,但人不會只有0.2個,所以才有「六度分隔」之說。

到了2006年,兩個微軟研究人員(Jure Leskovec和Eric Horvitz)過濾當年某月份的MSN訊息,比對2.4億用戶的300億筆訊息,發現任何用戶平均透過6.6人,就能和全部資料庫的1800億組配對產生關連,而48%的用戶可在6次以內產生關連。

如今,世界又更小了。社群網站老大臉書(Facebook)和米蘭大學共同宣布新的研究成果──世界上任何兩個陌生人之間,平均只隔著4.74人。

臉書的研究方法,採用的是米蘭大學Web算法實驗室(Laboratory for Web Algorithmics of the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Milano)開發的state-of-the-art算法(state-of-the-art algorithms),研究對象是一個月內造訪臉書的7.21億活躍用戶,人數超過世界人口的10%,所以臉書認為結論更可信。

研究顯示,實際在臉書上,任何兩個用戶之間,「五度分隔」的機率是99.6%,僅「四度分隔」的機率是92%。臉書在官方網誌上表示,「即使遠在西伯利亞凍原的臉書用戶,都能與秘魯雨林的臉書用戶有所連繫。你朋友的朋友,可能認識你另一個朋友的朋友!」

這項研究是截至現今同類型統計中人數最多的,但也有科學家提出質疑,表示數值並非絕對正確,而且「朋友」和「認識的人」有定義的差別。

相較之下,2008年微軟的研究對「朋友」的定義比較嚴謹,當時抽樣母體是2.4億用戶,當年的微軟研究人員Eric Horvitz表示,微軟研究中指的「朋友」關係,是「真正在MSN聊天交換訊息的人,而不是加「朋友」而已。Horvitz並說,「你社群網路裡的關係,有哪些人才稱得上是你的朋友?現在朋友的定義可能被網路世界改變,朋友的定義可能進化成不同的概念。」

康乃爾大學資訊工程教授Jon Kleinberg指出,「我們與某人的關係看似接近,但其實某人不見得喜歡、認同你,或與你這位『朋友』有交集。這種脆弱的連繫,形成我們眼中的小小世界。」不過,Kleinberg認為這種連結並不表示沒有一點意義,他認為可以關注在這種脆弱連結人脈上,「是什麼話題會很快被分享散播,新聞通常是其中之一。」

Kleinberg認為,即使是關係淡薄的朋友分享的一則有趣訊息,他可能也會把它再分享給社群裡其他朋友,但如果是一則抗議活動訊息,他就不會轉貼分享。

Horvitz也認為,社群網路是一種工具,可以幫人達到許多目的,分享他們的想法或理念,這些想法如果分享給很多人看到,甚至轉貼幾次就能遍佈全國。

趣味延伸/「六度分隔」理論後來衍生一種室內遊戲 「凱文貝肯的六層關係」(Six Degrees of Kevin Bacon),凱文貝肯是美國知名演技派演員(年輕時也是偶像級哦),好萊塢任何大小牌都能在他拍過的電影裡產生直接或間接的關係。(見圖,取自http://lostpedia.wikia.com/wiki/Six_Degrees_of_Kevin_Bacon)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