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today > 熱搜關鍵字 > 洪蘭

洪蘭

洪蘭/疫情轉瞬三年 從苦難中發現意義

在這次疫情中,醫護人員捨己救人,左鄰右舍相互幫忙,為了他人的健康,沒有人自私的脫下口罩或者到處亂走散播病毒,這些都是人性的光輝,使我們更珍惜彼此的情緣。智者說:痛苦因分擔而減輕,快樂因分享而倍增。但願經過這次教訓後,人類懂得克己復禮,珍惜己有。

洪蘭/少時沒留的汗 老時變成淚流出

人是一定會老,卻不一定會成熟,要能有尊嚴的老,年輕時得學會勤儉,「但願少年有知」那是我們做老師的責任,「但願老者能為」,那是我們的福氣,老了要能動,考終命,像英國伊莉莎白女王一樣,那才叫福壽雙全。

洪蘭/人其實不喜歡說謊 詐騙成性止不住羞恥心

欺騙會改變大腦敏感度,使大腦逐漸接受不誠實的行為,當習以為常,人不再受到良心譴責時,就什麼壞事都幹得出來了,這時他指鹿為馬、信口開河,任何責任他都可以扛,反正說話不算話。而當一個社會開始容忍謊言後,這個社會就會變成一個沒有真相的社會,人的生活品質也就趨零了。

「台生到大陸閱讀力會自動提升」 洪蘭:競爭速度差太多

2016國際閱讀素養調查(PIRLS)台灣排名第8名,雖然整體素養進步,卻還是輸給香港、新加坡等競爭的亞洲國家,數位閱讀的能力更低於世界平均。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表示,台灣的閱讀能力偏弱、沒有深度閱讀,但「學生到中國去之後,閱讀力通常會自動提升」,這樣才跟得上競爭速度。

輸在起跑點是偽命題? 孩子過早學習大腦會變硬碟 

大部分的台灣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贏在起跑點,因此買了很多輔助工具,這樣做真的能夠幫助到於孩子嗎?當父母勞心勞力地讓孩子在起跑點先整裝出發,究竟是幫助孩子?還是害了孩子呢?

男女分校比較單純? 廖玉蕙批洪蘭「阿嬤年代的老調」

建中日前宣佈將打破百年傳統,明年起招收女學生,知名學者洪蘭表示,男女生大腦的發展在時間和順序上不同,因此在教學上也應該有所區隔。對此作家廖玉蕙今在臉書砲轟「感覺她好像與世隔絕很久了!」,洪蘭言論仍一貫賣弄她的腦神經知識,也一貫歸結出讓人錯愕的結論,甚至對於兩性教育看法也是阿嬤年代的老調!」

中央大學教授翻譯是「神作」? 網友酸:洪蘭又屠書了

有網友近日在批踢踢上PO文,點名了前教育部長曾志朗妻子、中央大學研究所教授洪蘭翻譯的作品,「不過,就這短短幾頁中文,隨便就抓出了一個大紕漏。」隨即引發其他網友留言討論,「又一本經典毀了」、「應該是google大神翻的」。

想對李濤吐痰卻算了 部落客不良少年:蟑螂不會絕種

有這麼討人厭嗎?外語導遊、知名部落客「不良少年」,近日就在粉絲團PO文談到,之前曾想過如果有一天遇到前TVBS總經理李濤,一定要上前去吐一口痰,沒想到2周前在箱根真的巧遇這對夫婦,只是經過他們身旁時,「我卻沉默了」,並想到自己都30幾歲了,「算了,蟑螂是不會絕種的。」

洪蘭跨領域研究原住民教育挨轟 原民科教發聲明力挺

中央大學教授洪蘭遭立委質疑非原住民專家,卻跨領域領國科會預算執行「原住民科學教育計畫推動計畫」,原住民科學教育計畫推動辦公室30日晚間表示,計畫是配合國科會推動科學教育的推廣服務型計畫,以認知神經科學結合教育心理學的專業及原鄉教育服務的經歷與熱情,執行服務推廣計畫,並無不妥。

洪蘭翻譯《快思慢想》被批錯誤多 爆退書潮可換不可退

不少民眾最近在網路上流傳,知名學者洪蘭翻譯的暢銷書《快思慢想》,因為翻譯錯誤太多,迫使誠品及出版商天下文化同意退書,求證業者坦承最近確實收到退書要求,但不論是誠品還是天下文化都只接受依照個案判斷消費者拿到的是不是瑕疵書,否則最多提供換書服務。

洪蘭兩譯作錯誤多 港學者批污辱原作者

知名學者洪蘭最近在網路上引發熱議,她的譯作《語言本能—探索人類語言進化的奧秘》與《快思慢想》,被網友指出翻譯錯誤百出,甚至還遭香港教授王偉雄批評,根本是污辱原作者。對此,洪表示,虛心接受批評。

父母沒辦法完全包辦子女教育

她這話會不會影響恩主公算命街的生意?大概不會吧。因為所謂命、命運實在令人莫測高深,很難搞定。所以一般人還是會姑且算一算。當然有人不算命、也不信算命,但他們不一定阻止人算命。洪教授非常反對算命,猜想可能會阻止人去算命?果真這樣的話,似乎太喜歡干預別人行事。

「不是數學不好就要補數學」 洪蘭:跌倒換地方爬起來

從小我們都被教育「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不過,親子教養專家洪蘭認為「跌倒了要換個地方爬起來」,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長處,「不是數學不好就要補數學」硬要孩子把不擅長的領域學好,反而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連史匹柏都拍成電影! 4/8跟著洪蘭讀《戰馬喬伊》

是什麼樣的一個故事可以如此迎合青少年心中的懸念與期盼?更讓好萊塢超級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感動,改編成電影,原來是英國桂冠作家麥克‧莫波格所寫的少年小說《戰馬喬伊》,故事敘述英國男孩艾柏特與一匹名叫喬伊的愛駒共同出生入死的感人故事,藉此喚醒人們對戰爭的迷思。

公民再教育

筆者曾於以前的文章中提及,公民教育的實施不能只是一種形式,更不能只是某個類似於「公民與道德」的教育科目而已。然而,經過二年來的歷程,雖然一樣認為公民教育不能流於形式外,但也不應有所流失。無獨有偶,這恰與前幾期的天下雜誌之專題報導不謀而合。因為這啟示在於,公民社會的到來不僅僅只是經濟發展、教育程度提昇,更多時候是嵌合、隱含於公民的自我意識、他人觀感的多重交合點上。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