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甩門是挑釁嗎?親子作家:大人要有「暫時」被討厭的勇氣

▲▼上課示意圖。(圖/翻攝自免費圖庫pakutaso)

▲許多家長和學校老師都感嘆,現在的青少年超難教。(圖/翻攝自免費圖庫pakutaso)

記者林育綾/綜合報導

許多家長和學校老師都對青少年感到超苦手,不知道從何教起,雙方也難以溝通。諮商心理師、親子作家林維信說,為了教青少年,大人要有「暫時」被討厭的勇氣,並看見他們行為背後的心理。例如當大人開始唸「你為什麼考這麼差?」青少年的心就會開始武裝、防衛,大人也聽不到他們的真心話。

林維信任職於兒童青少年輔導工作現場,從事中小學生心理諮商超過11年,近來受到寶瓶文化邀請出書《現在的青少年很難教吧?》,強調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22篇文章累積成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提供一步步靠近、貼近青少年的具體引導與做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舉例,當大人說「你為什麼考這麼差?」、「你是不是沒在念書?」會導致青少年的心開始武裝與防衛,大人也聽不到青少年的真心話。大人說,「一直打電動,以後大學考不上怎麼辦?」這種說法對青少年來說,是大人特別愛製造「危機感」,反而讓少年電動打更兇,甚至不出房間吃飯。當大人說「我們來溝通溝通⋯⋯」,而青少年只覺得「講再多也沒用」,因為大人總是以溝通之名,行說服之實。

但林維信說,所有青少年令人氣惱的行為,背後都是渴望被肯定、想理解自己是誰,以及證明自己被愛與有價值,如同知名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son)認為,青少年最大的任務,就是發展「自我認同」。

只不過,青少年的心敏感不安、迷惘焦慮,也極度在乎他人的眼光,所以表現在外的行為,容易讓大人解讀為「難搞、挑釁、找碴」。例如青少年甩門、回話大聲,一旦大人覺得是「挑釁」,或太快判定青少年是對大人不滿,內心可能就充滿憤怒與挫折感;而這些負面情緒,無法讓大人保持客觀,更無法察覺青少年潛藏在內心的真正需求。

林維信表示,「別被青少年的嘴硬刺激到,反而要嘗試看到背後可能的善意。當善意被大人看見,青少年會感受到大人是懂自己的、能看重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被要求、被評斷,青少年會更願意與大人合作。」

然而,為了守住界線,教青少年對的事情,大人也要有「暫時被青少年討厭的勇氣」,同時展開修復關係的意願和行動。「修復關係」不是去討好,而是在青少年還沒辦法一步到位改變時,能做出相對應的、有原則的讓步,讓他知道「我們一直是在乎與接納他的」。

▲▼心理諮商師、親子作家林維信《現在的青少年很難教吧?: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圖/寶瓶文化)

▲心理諮商師、親子作家林維信出書《現在的青少年很難教吧?: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圖/寶瓶文化)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