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尚有8顆原子彈能量尚未釋放 地震專家:要居安思危

▲▼前中央氣象局地震中心主任郭鎧紋指出,日本學界普遍認為能登半島7.6強震為溫泉型地震,台灣也曾發生過溫泉型地震,1867年的基隆外海強震可能就是溫泉型地震。(圖/記者許敏溶攝)

▲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台灣地區尚未釋放的能量約有8顆原子彈。(資料圖/記者許敏溶攝)

記者李姿慧/台北報導

2月2日嘉義發生規模4.6地震,這僅是今(2024)年第4起「顯著有感地震」,地震專家郭鎧紋指出,台灣地區截至今年2月尚未釋放的能量約有8顆原子彈,民眾仍應居安思危,隨時做好防震準備。

地震專家、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台灣地區在1972年曾發生8次規模6以上地震,能量大幅釋放,因此1973年起進入一個長達26年平靜期。據估計,1999年921發生前,台灣地區累積了約120顆廣島原子彈能量。而目前,因2022年有12起規模超過6的地震,其中最後一個發生在12月15日、規模6.5,能量釋放了,因此2023年會進入平靜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郭鎧紋指出,在平靜期也不是都不會有較大地震,還是有一些規模6到7之間的中型地震,而且兩次地震間時間拉長了,例如2023年10月24日發生規模6.2地震,距離前一年12月15日規模6.5的地震約312天。目前台灣地區截至今年2月尚未釋放的能量約有8顆原子彈,民眾仍應居安思危,隨時做好防震準備。

雖然台灣地震已平靜1年多,不過郭鎧紋表示,2024年和1999年還是不一樣的,發生大規模地震的機率不高,但今年2月地震活動情況值得地震專家進一步仔細觀察。

由於地震平靜期間仍有中型地震,且兩次地震間時間拉長了,目前距2023年10月24日芮氏規模6.2地震已超過100天,郭鎧紋說明,目前科技無法準確預測下次地震發生時間、地點和規模,但仍可用一些統計方法分析過去地震資料,找出一些趨勢可循。如果分析2023年每月地震資料,會發現有些月份地震個數是偏少的,也就是能量沒有正常釋放。

▲▼前中央氣象局地震中心主任郭鎧紋指出,日本學界普遍認為能登半島7.6強震為溫泉型地震,台灣也曾發生過溫泉型地震,1867年的基隆外海強震可能就是溫泉型地震。(圖/記者許敏溶攝)

▲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提醒地震平靜期仍要居安思危。(資料圖/記者許敏溶攝)

郭鎧紋指出,一個月份地震個數是不是偏少,最簡單的會與平均值比較,例如2001年至2023年有276個月份,每月顯著有感地震平均11個,小區域35個,合計46個。若用這個標準去衡量,幾乎約有三分之二的月份地震個數偏少,2023年更有10個月偏少,連當年10月份已出現規模6.2地震、數值仍偏少。

郭也舉例,2012年6月10日宜蘭外海發生芮氏規模6.6的地震,當月顯著有感地震高達63次,小區域地震99次,合計162次。又例如2018年2月6日花蓮外海發生芮氏規模6.2的地震,當月顯著有感地震高達66次,小區域地震有434次,合計500次。又例如2022年9月花蓮連續發生4次規模6以上的地震,當月顯著有感地震高達64次,小區域地震有170次,合計234次。

針對地震能量釋放觀察,郭鎧紋認為,改使用中位數來分析,月份地震個數偏少明顯變少,每月顯著有感地震中位數是9次,小區域29次,合計38次。如果用這個標準去衡量,2023年有5月、6月、8月、11月、12月地震數低於中位數。而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11月、12月再加上2024年1月連3個月顯著有感地震數低於中位數,因此2024年2月地震活動是值得地震專家進一步仔細觀察的月份。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