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想治好孩子的憂鬱症!爸也陷入低潮焦慮 一起掛號淚崩哭訴

▲憂鬱,難過,絕望,壓力大。(圖/pixabay)

▲太希望孩子好起來!單親爸面對女兒憂鬱症,壓力大到自己也陷入低潮。(圖/pixabay)

文/謝依婷
摘自/寶瓶文化《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

「醫師,我好矛盾。孩子得了憂鬱症,我到底應該對她嚴格一點,還是什麼事都要順著她?」簡居步出診間後,爸爸心痛地對我提問。其實他的這個疑問,我已從憂鬱青少年的父母口中聽過許多次。

家有憂鬱青少年,父母的心情總是矛盾,既期盼著孩子快點從憂鬱中好起來,卻又擔心孩子的心如此晶瑩剔透,哪怕只是施加一點點壓力,便容易再次碎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高二一開學,簡居就突然呼吸急促、恐慌發作,倒在校門口。爸爸慌亂地把她帶去醫院,醫師檢查後,確認身體沒有大礙,便建議她到身心科來就診。

爸爸對我娓娓道來:女兒念幼兒園時,他和前妻離婚,女兒跟著他,但他常需要出差,便把孩子託給爺爺奶奶照顧。簡居從小乖巧、聽話,讓爸爸可以放心在外打拚事業。

「因為疫情的關係,這兩年,我總算比較有空待在家裡,這才發現我和孩子已經好久沒說話了,我連自己的女兒現在喜歡什麼都不太知道。所以在家見到她時,也只能問她最近考試怎樣,然後她就很簡短地回答,又躲回房間。」

氣質文靜的簡居身材高瘦,蒼白的臉頰微微內凹,有種長高太快,而體重跟不上的感覺。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一進學校就覺得壓力很大,好像快要暈倒一樣。」她淡淡地敘述著,從臉上看不出什麼情緒變化。
「以前不會這樣嗎?」我詢問。
「以前⋯⋯可能也會吧,只是沒有這麼嚴重。」她咬咬下唇,忍耐著什麼似的。
「最近有什麼壓力嗎?」我不放棄地追問,但她搖搖頭。
她否認最近有什麼「新的壓力」,倒是幽幽地說了句:「我一直都自己面對所有事情,如果這也算壓力,那可能是真的有壓力吧。」

我遵循恐慌症的治療指引讓簡居開始服藥。然而,她仍是一踏進校門就全身發抖,瀕臨昏厥。爸爸著急地帶著她四處求醫,但身體怎麼檢查都沒問題。每位醫師最後都說,他們懷疑簡居的發抖、昏厥是心理壓力造成。最後因為她實在無法走進學校,便辦了休學,在家休養。

休學後,恐慌的狀況不再發生。但隨之明顯起來的是情緒低落,整天無精打采,什麼事都不想做,只能不斷滑手機。情緒最憂鬱的時候,甚至還出現一些幻聽,不斷地對她訴說著輕生的想法。她也弄不清是自己真的想死,還是那個聲音要她去死。

簡居爸爸決定放下一切陪女兒。他試圖邀約女兒運動或是出門走走,但是她幾乎都興趣缺缺。在活動量很少的狀態下,簡居的睡眠狀況也很差。

「你說半夜會醒來,睡不著。那睡不著時,你都在做什麼?」我問簡居。
「就滑手機,看看網拍。」她無精打采。
「噢?你都看什麼網拍啊?」我耳朵一張。
通常從一個人看的網拍內容,可以知道她最近對什麼感興趣。而對某件事物感興趣,往往就是改變現況的一絲契機。

「一些跟電腦組裝相關的。」
「是要升級家裡的電腦嗎?你會自己組裝喔?」
「為了打電動用的。因為之前的顯卡太爛,跑不動她喜歡的遊戲。」爸爸在旁邊補充。「我最近才發現簡居在電腦方面很強。她現在想要做什麼,我都全力支持。所以她說要換顯卡,我們就一起研究、一起弄。」

簡居看診完,爸爸又特別留了下來。這陣子,他也出現焦慮和失眠的狀況,開始服藥看診。「醫師,我真不知道我現在這樣做到底是對,還是不對。之前簡居的情緒極度憂鬱的時候,甚至跟我說她想去跳樓!所以我現在什麼都順著她。她要買什麼,我都盡量買給她。她不想上學,就休學。她一直打電動,我也沒限制她。」爸爸焦慮不已。

「但我常常會想,這樣真的好嗎?阿公阿嬤都一直問我,簡居為什麼不去學校。也有很多人跟我說,我這樣太寵孩子,孩子就是要逼、要教。我都不限制她,會不會反而誤了她?」

我深吸一口氣,也深深感受到簡居爸爸身處的矛盾和為難。他必須扛住外界的質疑與壓力,用自己的身軀張開一把保護傘,守護著蒼白、脆弱的孩子;然而,對內,卻又得第一線面對孩子陰晴不定的情緒風暴。這種夾在中間的難受,又豈能為外人道。

「簡居前陣子的憂鬱情緒和自殺意念太強,所以我們必須採取讓她好好休養的做法,先隔絕一切壓力。等她慢慢恢復過來,再漸進式地去增加她能面對的外界壓力。爸爸,你真的非常偉大,我很少看到家長能做到你這樣,在這種狀況下忍住自己的脾氣,不去苛責孩子的。」我鼓勵著爸爸。

「醫師,其實我一點都不偉大。過去那麼多年,我都沒有陪在她身邊。現在她變這樣,我常常都想是不是我造成的⋯⋯」爸爸彷彿被罪惡感淹沒似的,說到後來,眼眶微微泛紅。

過去無法陪伴的失落,現在又因罪惡感而拚命補償,讓父女倆之間的互動擺盪在兩個極端。而這次憂鬱的發生,或許正是他們關係修復的一個過程。然而折磨人的是,這個過程卻可能是進一步,退兩步,極其牛步而漫長的。

隔了幾週再回診,簡居說自己又更憂鬱了。她遞過滿江紅的睡眠和情緒紀錄表,我思考著該如何調整藥物,才能讓她至少睡上好覺。

雖然她心情不佳,但這回很仔細地與我討論,她覺得哪顆藥有幫助、哪顆藥的副作用讓她如何不舒服。其實聽起來,至少這次她很努力地希望自己可以變好,也沒有再提及自殺意念。

但輪到爸爸看診時,他的抱怨彷彿決堤的洪水。

原來阿公阿嬤前一天終於忍不住,當面問簡居「什麼時候才要回去上學」。據說她聽了之後,臉色一沉,晚餐也沒吃,起身就回房間,直到今天晚上要回診,才寒著臉出來。這整整一天一夜,滴水未進。

「爸爸,你自己呢?這兩天,你有睡好嗎?」看著他痛苦又憤怒的表情,我擔心地問道。
「我本來有好一點,但昨天因為擔心簡居會做出什麼傻事,我一直徘徊在她房門前,整晚幾乎都沒睡,一直在聽裡面有沒有什麼動靜。」爸爸焦頭爛額的樣子,看起來疲憊不堪。

家中一旦有孩子生病,特別是像憂鬱這類需要長期抗戰的狀況,家長往往身心俱疲,整副心思都隨著孩子的病情起起伏伏。一不小心,自己很容易也被焦慮或憂鬱等情緒找上門。

「我有時候都覺得自己好矛盾,在外面時,很擔心孩子在家裡怎樣,但是回家看到她那麼痛苦的樣子,我心情也很低落。有時候真的好想逃避看到她那樣,但又放不下⋯⋯我都會忍不住想,她為什麼不能趕快好起來?」

「爸爸,簡居的狀況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而是過去累積很久的壓力,現在一次爆發出來。我們當然很希望她能很快好起來,這樣她也比較不會這麼不舒服。但是她要花多久時間,我們不知道。我建議你要漸漸地把一部分重心放回自己的身上,說不定這樣子,孩子也比較不會一直有『必須趕快好起來』的壓力。」我語重心長地向爸爸解釋。

聽完我的話,他陷入一陣長考。

其實不只是孩子,每種疾病的患者若需要長期治療,往往都不希望自己成為家人的負擔。如果身邊的人一直透露出「希望你趕快康復」,反而會給患者帶來很大的壓力。

「沒錯,她有時說我讓她覺得壓力大。可能我太想要她好起來,所以一直太用力地關心,反而讓她的壓力很大吧。」爸爸頓悟似的說。

「是呀。她的狀況比較好的時候,你可以出門和朋友聊聊,或是運動、做喜歡的事。你放鬆一下自己,回家也才比較有力氣繼續陪著孩子呀。」我建議爸爸。

「我好久沒去爬山了,突然好想念山裡的味道啊!」爸爸的臉色輕鬆一些,漾起一絲微笑。「醫師,我真的可以去嗎?」「當然啊。現在的手機這麼方便,簡居有需要時,隨時可以找得到你的。」我也笑著回應。

我彷彿看見父女倆的關係,原來在極端遙遠到過分靠近之間擺盪,但如今總算朝「平衡位置」拉回了一點點。雖然不知道需要多久的時間,可能是幾個月、也可能是幾年,才能讓他們重新找到舒適的相處模式。但陪著他們走過這一段,或許就是精神科醫師的職責所在吧。

【兒心醫師想說】

照顧憂鬱孩子的同時,父母也需要照顧自己

通常憂鬱症的病程不算短,需要好幾個月、甚至數年,是一場「漫長的感冒」。父母就算只是陪伴生病數天的孩子,往往也是衣不解帶、心力交瘁,更何況長期陪伴、照顧憂鬱的孩子。

我在診間見到的父母,有的辭去工作,照顧孩子;有的自己也失眠、情緒低落,投注全副身心,只希望孩子趕快好起來。這些家長們個個讓人心疼不已。

心理疾病最弔詭的是,往往越希望患者趕快痊癒,卻越是適得其反。這些「期待」造成的壓力,會讓病人的自責感加深,反而感到更大的壓力,陷入好不起來的循環裡。

在照顧憂鬱孩子的同時,父母也需要正視及照顧自己的身心狀況。把自己維持在相對夠好的狀態,當感到壓力過大時,適時地換手或喘息,去做能讓自己充電的事,才能持續提供良好品質的陪伴。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出版《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兒少精神科醫師與他陪伴的風雨家庭》,作者謝依婷,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揉合臨床經驗書寫創作,揭露兒心醫師的服務對象一直都不只是小孩,還有疲憊挫折的爸爸媽媽、充滿疑惑的阿公阿嬤,甚至是需要支持、陪伴的學校老師和其他專業人員。

你可能也想看

惡夢房間變大、發不出聲驚醒!少女求「可不可以再加點安眠藥?」

收到裸照驚嚇!她反被母指責「不檢點」⋯心理師1句話讓媽媽傻了

被離婚爸媽逼選邊站!女童想當鬼滅「禰豆子」:因為她不用講話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