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自己」是什麼?日本作家提出「分人」概念:不只有一個

▲書摘內文示意圖-這一次,我們不再逃避煩惱-自私篇。(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作家認為「真正的自己」其實不存在。(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文/平野啓一郎

摘自/新經典文化《分人:我,究竟是什麼?

人有各種面貌——我們先同意這一點吧。因對象而異,我們會自然地變成各種樣貌的自己,而且絲毫不會內疚。如果不管去哪裡都我行我素,擺出一副「我就是我」的態度,只會被討厭,無法和別人交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人絕非獨一無二「(不可分割的)個人individual」,而是多個「(可分割的)分人dividual」。

如果人是始終如一、不可分割的存在,那就和擁有各種面貌這個事實矛盾。為了解除這個矛盾,只好認為自我(=「真正的自己」)只有一個,其他只不過是表面上個別使用的人設、面具或偽裝人格,以此來做價值排序。

但是,這種想法是錯的。

理由一,若是這樣的話,我們都別想用「真正的自己」和任何人交流了,因為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會變成人設對人設、面具對面具的爾虞我詐。這是一種不當貶低別人與自己的錯覺,也遠離實際的感受。

理由二,分人並非自己單方面決定要怎麼扮演,而是在與對方的互動中產生的。人設或面具這種比喻,說的不僅是表面,一旦自主決定了,會給人一種僵硬、不是在互動的印象。

實際上,我面對老家的祖母或朋友間的各種分人,都是在長期的交流中,交換喜怒哀樂各種反應後得到的結果,而且在關係中仍會變化。例如多年後再度重逢時,彼此的口氣和表情也會改變吧。如果每一個都以換了面具或面具改變了來看待,實在太牽強了。關於這一點,我會在第二章詳細說明。

理由三,和別人接觸時的各種分人是有實體的,但「真正的自己」沒有實體——是的,所以到頭來只是幻想。

▲▼自由/做自己/女性主義/背影。(示意圖/圖/Ryan Moreno/取自免費圖庫stocksnap)

▲所謂的「做自己」其實也有多種面貌。(示意圖/圖/Ryan Moreno/取自免費圖庫stocksnap)

無論對方是怎樣的人,我們無法只在和這個人的關係中就展現自己全部的可能性。例如國中時期的我,耽讀小說、憧憬於美、思考人的生死問題,這些都無法和同學分享,所以我才會曾認為應該有個「真正的自己」存在於某個地方。

然而實際上,對小說產生共鳴的我,只不過是和作品世界互動而產生的另一個「分人」。這個我絕不是具有唯一價值的我;我在學校的面貌也不是以這個我扮演出來的。

所有的分人都是「真正的自己」。

我們之所以無法這麼想,是因為被獨一無二「真正的自己」這個幻想困住了,所以吃了很多苦,承受了很多壓力。儘管到處都找不到「真正的自己」這個實體,我們還是死心眼地想認識它,一直想把它找出來。這就是「我是誰?」這個自我認同的大哉問。

▲▼ 日本人氣作家平野啓一郎提出「分人」的思維,也就是「真正的自己,不只一個」,讓許多讀者大讚「拯救了我!」(圖/新經典文化提供)

★本文摘自新經典文化出版《分人:我,究竟是什麼?(芥川獎作家平野啓一郎鼓舞人心的處世哲學)》,作者平野啓一郎。真正的自己,不只一個!「分人」是釐清人際關係並肯定自己的全新思維。透過分人概念,讓萎靡不振的年輕世代化解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困擾。這是一本讓日本專家、學者乃至讀者都直呼受用,為心靈困惑者書寫的入門書。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