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人權委員會成立滿兩週年 陳菊坦言:還有很多需要再加油

▲▼陳菊出席「向光而生—臺灣人權攝影特展」開幕典禮。(圖/記者李毓康攝)

▲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委陳菊。(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林銘翰/台北報導

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委陳菊1日表示,人權會歷經前總統陳水扁、馬英九到總統蔡英文,前後有20年的時間,過程有多少民間的奔走、學者的呼籲,中間還經過很多折衝與困難,今天剛好是人權會成立滿2週年,「我們還是覺得還有很多需要再加強、再加油,我們也應該跟很多國家再學習」。

國家人權委員會下午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舉辦「向光而生—台灣人權攝影特展」開幕典禮,與會者包括陳菊、監察院副院長李鴻鈞、監察委員紀惠容、趙永清、范巽綠等人。

陳菊致詞時表示,從1949年戒嚴到1987年解嚴,台灣有長達38的時間是軍事統治,各種不同的族群要爭取權利面臨很多困難,包括過去台灣的原住民被區分為平地山胞、山地山胞,這些都是非常歧視、不平等的稱呼。

陳菊說,台灣的原住民經過10、20年長期不斷地倡議、奮鬥或走上街頭,終於才在1994年的國民大會修憲成功,正式取消平地原住民、山地原住民的區分方式,稱呼他們是「台灣的原住民」。

陳菊感慨,只是一個這麼簡單、很平等的稱呼,原住民是台灣原來的主人、最美麗的族群,「我們這樣稱呼他,要經過10、20年不斷地抗爭、奮鬥,台灣的原住民才會有尊嚴,真的讓我們感同身受、感觸很多」。

陳菊說明,台灣有非常多資深、優秀的攝影家與攝影記者,他們對台灣的原住民族爭取權利運動、性別平等及外籍移工的議題非常關切,「如果沒有他們記錄這些歷史影像,今天我們可能對歷史事件的理解還不夠,可能我們的下一代完全不能夠了解,都以為這些權利是理所當然」。

陳菊強調,這些前例都是踏在前人的肩膀上,經過一代一代的努力才有今天,所以人權會特別聚焦在原住民族、性別平等及外籍移工,尤其在世界人權宣言有提到,「人人有權享受平等的保護、不受任何人歧視,不因為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及宗教,受到平等的保護有所不同」。

陳菊表示,台灣過去因為歧視、偏見與刻板印象,或許發生過很多衝突事件,但是也是因為有這些衝突的事件,進而才有機會觸發社會的改革,「我們認為每一個事件,都是台灣轉型進步的機會」。

陳菊坦言,台灣不管是在原住民族、性別平等還是外籍移工,過去都有很多的進步,「當然進步永遠是不夠」,人權會願意跟全世界最進步的國家一起合作,包括澳洲、紐西蘭、英國、以色列及美國等,守護人權還有很可貴的自由民主。

陳菊強調,人權會歷經前總統陳水扁、馬英九到總統蔡英文,前後有20年的時間,過程有多少民間的奔走、學者的呼籲,中間還經過很多折衝與困難,今天剛好是人權會成立滿2週年,「我們還是覺得還有很多需要再加強、再加油,我們也應該跟很多國家再學習」。

陳菊表示,人權會作為台灣政府與民間的溝通、對話平台,期待透過回顧這些過去的攝影作品,大家可以看到不同族群之間「那道無形的牆」,無論是歧視、偏見或者是不經意的刻板印象,大家一起思索怎麼樣活在尊重,同時爭取他人自由的路上,「我們共同面臨光明、向光而生」。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政治熱門新聞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