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國防疫政策比一比 外媒:台灣找到了替代方案!

▲▼指揮中心5/6記者會,指揮官陳時中說明。(圖/指揮中心提供)

▲指揮官陳時中。(資料照/指揮中心提供)

記者陶本和/台北報導

後疫情時代,台灣政府為讓民眾回歸正常生活,政策逐步走向「與病毒共存」,但國內也有批評衛福部長陳時中的聲音出現;不過,反觀國際對台灣的看法又是如何?《華爾街日報》以「台灣找到有別於中國封鎖式防疫替代方案」為題,描述了國際看待台灣這一波的防疫政策的調整。

進入後疫情時代,為了讓民眾回復正常生活,近來政府政策朝「與病毒共存」的方向前進,雖然確診數明顯升高,但99%為輕症或無症狀;因此,中央採取持續增加疫苗覆蓋率,避免重症的策略,逐步讓台灣社會回歸到正常生活,同時確保醫療量能不會崩盤。

不過,近來在確診數攀升之際,陳時中仍背負國內批評聲音;但反觀國際看待台灣的防疫政策,卻有不同的視角,《華爾街日報》以「台灣找到有別於中國封鎖式防疫替代方案」為題,描述了國際看待台灣這一波防疫政策的調整。

報導指出,全球最後兩個堅持「清零」抗疫政策的政府,僅一水之隔,相距100英里,在雙方都面臨臨Omicron疫情的情況下,兩者應對病毒的方法差異正在迅速擴大。

報導表示,在中國,政府當局對擁有數億人口的數十個城市實施了全面或部分封控,瘋狂試圖扼殺成倍增加的感染群;而在台灣,,政府已透過逐步取消密切接觸者追蹤匡列、減少隔離時間和展開運動來緩解民眾對疫情的擔憂,以應對自身的Omicron疫情。

該文表示,中國政府一再反對把新冠疫情與流感相提並論,在當地新增確診數下降的情況下,仍強調Omicron的危險性;中國週三通報新增本土確診病例約5,500例,其中北京新增51例,北京官員已採取局部封控措施和旅行限制,以免重蹈上海的覆轍。

在台灣方面,本週三通報創單日確診新高的28,420例,已連續一週單日新增確診病例破萬,「中國和台灣堅持清零抗疫政策的理由類似,包括老年群體疫苗接種率相對較低」。

在疫苗接種部分,截至3月中旬,80歲以上的中國人中,僅有略過半數接種兩劑疫苗,不到五分之一的人打了加強針;而台灣的疫苗接種,75歲以上的民眾約有60%接種了加強針,但仍有近20%的人完全沒有接種疫苗。

根據報導指出,中國和台灣,兩地領導人都不願在今年下半年的重大政治活動前放鬆管控,中共正在籌備秋季舉行的全國代表大會,屆時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有望打破先例,取得第三個任期,而台灣計劃於11月舉行地方選舉,其中包括關鍵的市長選舉,預計將為2024年的總統選舉奠定基礎。

報導表示,在中國,清零的作法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中國實施封控的金融中心上海,食品短缺和其他失誤已削弱當地居民對中共領導層的信任,而封控對製造業和消費支出造成連鎖反應,產生類似於經濟衰退的情況;因此,在這種背景下,台灣的公衛官員明確反對效仿中國的做法。

報導指出,在確診病例增加之際,台灣官員反而逐步放鬆限制,目的是最終像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那樣與病毒共存,而不會像美國和其他許多國家出現大量死亡病例。

病毒學專家、台灣中央研究院客座研究員何美鄉表示,台灣面臨的挑戰之一是說服本地民眾不要對疫情反應過度,大多數台灣人自疫情開始以來一直生活在一個基本沒有Covid的泡泡中,「我們必須做一些調整,而這是心理上最困難的部分」。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公共健康專家黃延中說,中國的做法在地方層面上可能會有效。他指出,深圳迅速且時間相對較短的封控措施似乎取得了成功,但他也警告,中國「最終無法徹底消滅這個病毒」。

黃延中說,中國的政治利害關係使習近平難以從清零政策上走回頭路,而台灣政府則具備足夠的適應力,可以改弦易轍,以減輕過渡到與病毒共存不可避免的代價,「如果忍不了短痛,就得承受長痛」。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關鍵字: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