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渡必拜「空心菜」有3原因!文化部1張圖秒懂「靈界好朋友」

▲▼AIT入境隨俗舉辦普渡活動。(圖/翻攝AIT臉書)

▲普渡供品常見「空心菜」。(示意圖/翻攝自「美國在台協會 AIT」臉書)

記者林育綾/綜合報導

今(22)日中元普渡,而文化部日前也在臉書分享一張圖片,讓大家「秒懂靈界好朋友」,提到「鬼」、「好兄弟」、「公媽」、「陰神」、「孤魂野鬼」等不同稱呼的差別;還分享供品拜「空心菜」的原因,一方面是方便祂們打包供品;另一說法是能解祂們口中焦渴之火,還能當作頭髮等器官。另有基隆民眾說,普渡拜空心菜用意是「有心拜你,沒心留你」。

▲▼文化部一張圖「秒懂靈界好朋友」。(圖/文化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化部一張圖「秒懂靈界好朋友」。(圖/文化部)

文化部貼文提到,根據學者林美容教授的分析,「鬼」在台灣漢人的信仰體系中,可依照親疏遠近、有無後人立祠祭祀、集體或個體等屬性來分類,簡單來說,人死後為「鬼」,俗稱「魂」,而有後嗣的成為人家的「公媽」或「阿公婆」;集塚立祠的成為「陰神」;無祀者,便是所謂的「孤魂野鬼」。

而在傳統習俗上,中元節也會拜公媽,但「普度」的主要對象是無主孤魂,兩者的祭祀儘管在同一天,過程卻是分開的。不過基於對神秘事物的恐懼與禁忌,人們通常不直接稱這些無主孤魂為「鬼」,在台灣民間多以「好兄弟」來稱呼。

文化部也分享,祭拜「好兄弟」時,台灣各地亦有不同習俗,例如台南會準備「空心菜」,其中一個說法是空心菜形狀如捆繩,方便祂們打包供品;另一說法是空心菜的屬性清涼,能解祂們口中「焦渴之火」。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洪瑩發,也曾經在關鍵評論網分享過相關文章,提到人在成為鬼魂之後,如果沒有經過相關儀式(放焰口),就會難以下嚥任何食物,任何食物到口中,都會像火燒一般,因此空心菜能解鬼魂口中「焦渴之火」的說法是由此而來。

第三個原因,洪瑩發也提到有民眾認為,部分孤魂野鬼因肢體殘缺,可能沒有頭髮,因此空心菜可以變化為好兄弟們的「頭髮」,或是當作「食道」等器官,讓好兄弟有完整的形體。

不過也有基隆的民眾提到,在基隆普渡拜空心菜的說法是「有心拜你,沒心留你」,而基隆是非常重視中元普渡的地方。

文化部也說,農曆7月時,台灣各地普度、祈福相關活動,也有不少因其文化意涵與民俗儀式的傳承,成為地方重要的文化資產與觀光活動,像是基隆放水燈、頭城和恆春的「搶孤」、嘉義的火燈夜巡等等。

無論如何,「祀鬼文化」是台灣漢人民間信仰的重要組成,在不同層面體現了人道關懷、慎終追遠的精神;也在許多儀式中,告別亡者,撫慰生者。而中元普度,就像是人們辦給「好兄弟」的派對,更是人們對死後世界展演的公開詮釋。

好兄弟無法群聚!靈媒分析「鬼看不見鬼」:只能靠記憶跟活人連結

►我們的美麗就用白紙黑字寫下來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