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有小規模社區傳播了」台大醫:院內感染是警訊!疫情像滾雪球走向臨界點

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暨兒童感染科主任、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圖/東森新聞)

▲黃立民認為,院內感染以後,很容易再從院內又回到社區去。(圖/東森新聞)

記者陳俊宏/綜合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國內出現首起院內感染案例。對此,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暨兒童感染科主任、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1日表示,院內感染是警訊,代表疫情已往臨界點走,「小規模社區傳播應該也有了,有些可能還隱藏著,必須提高警覺。」而案例爆發後,確診醫院沒有封院,他也說明,封院是錯誤行為,應該放棄感染環境,另外隔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月29日公布國內新增5例COVID-19確定病例,其中4例為2月28日公布案34(指標個案)確診前於北部某醫院的接觸者,分別為1名清潔人員(案35)及3名護理人員(案36至38)。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指揮中心說,案35於醫院急診工作時曾接觸案34,其餘3人均為案34確診前住院病房之護理人員,4人陸續於2月18至25日間出現咳嗽、流鼻水、發燒等症狀,並於案34確診後列為接觸者採檢,於2月29日確診,為一起群聚事件。

對此,黃立民1日直言,院內感染是警訊,「院內感染以後,很容易再從院內又回到社區去,所以這變得像滾雪球。所以一旦出現院內感染是一個警訊,代表疫情已經往臨界點在走了。」

▼莊人祥表示,目前確實有零星社區感染,且本土病例超過境外移入,應該是屬於有「社區傳播的警訊」。(圖/記者張榮恩攝)

▲▼(1400)疾管署記者會,莊人祥聯訪。(圖/記者張榮恩攝)

指揮中心指出,因應本起群聚,已要求醫院關閉案34確診前的住院病房,並進行環境清潔消毒;另針對病房工作人員、病患及陪病者等風險對象進行調查、隔離及擴大採檢。

指揮中心說,針對有症狀工作人員,如2次採檢皆為陰性,仍應持續居家隔離14天,期滿後須再採檢1次,確認為陰性後才能上班;無症狀工作人員則須經確認採檢陰性,且隔離期滿後才能上班;至於同病房住院病患,均已安置於指定單人病室隔離,經確認採檢陰性後才能出院,出院後仍須居家隔離至14天期滿。

而國內出現首例院內感染,確診醫院並沒有進行封院。對此,黃立民表示,「封院其實基本上是錯誤的行為,封院就是強迫裡面的人感染。其實最好方法是把這個機構放棄,把這個環境放棄,所有的人都搬到別的地方,病人就到醫院,還沒染病的人就搬到隔離空間。」

一般來說疫情發生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輸入型,以境外移入的個案為主,例如最近確診的33例日本大阪旅遊男性,以及到埃及旅遊的39例;第二階段則是本土或社區感染,像是先前衍生出的案32看護確診,就代表疫情已經進入照護體系。

▼社區傳播4種徵兆。(圖/翻攝衛福部臉書)

▲▼社區傳播4大徵兆。(圖/翻攝自衛福部臉書)

而現階段的台灣已來到院內感染的關鍵時段,要是沒有管控好,甚至影響社區,疫情恐怕大爆發。黃立民說,院內感染其實反映是社區感染,當社區感染到一個程度,院內感染就會出現,「你突然發現來住院的人有些根本就不像是(新冠)肺炎,其實他也帶病毒」,這就反映社區感染的人已慢慢在增加,「目前我們應該有社區的人被感染,這是沒有問題的,小規模社區傳播應該也有了,有些可能還隱藏著,必須提高警覺。」

衛福部日前公布「社區傳播」(community spread)有4個徵兆,包括確定病例無法找到感染源、本土感染個案遠超過境外移入感染個案、出現持續性的傳播鏈,以及有廣泛發生的群聚事件。

指揮中心應變官莊人祥受訪表示,目前確實有零星社區感染,且本土病例超過境外移入,應該是屬於有「社區傳播的警訊」,也顯示疫情發展更加嚴峻。但他也強調,這是擴大社區監測得來的結果,因為持續監測、及早發現,就有機會降低快速傳播。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