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吃不了粗食 侏羅紀中也有「公主病」恐龍?!

《超級導覽員趣說博物館2》(圖/時報出版提供)

▲英國自然史博物館。

文/河森堡
摘自/《超級導覽員趣說博物館2》

貨不在多而在精。大英帝國身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又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發源地,19世紀時的自然科學發展領先全球,隨便列舉幾個大科學家如道耳頓(John Dalton)、法拉第(Michael Faraday)、焦耳(James Prescott Joule)、馬克士威(James Clerk Maxwel),還有大名鼎鼎的達爾文,這還不算稍早的牛頓、虎克(Robert Hooke)。光這一長串名字,就不難想像當時英國的自然科學發展水準。

自然史博物館位於倫敦的海德公園旁,地理位置相當顯眼。但若你真的造訪,恐怕會先懷疑― 這是自然史博物館嗎?不是教堂嗎?的確,當你看到一座與教堂類似的建築,那就是英國自然史博物館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然史博物館的設計者是英國知名建築師沃特豪斯(Alfred Waterhouse),除了這間博物館,英國曼徹斯特市的市政廳、利物浦大學、約克郡大學、牛津大學、伊頓公學等機構當中的很多建築,都出自他之手。

英國自然史博物館表面上看起來是一棟典型的英國維多利亞式建築,高聳的尖頂、層層推進的浮雕大門、標誌性的高塔……氣宇軒昂,非常雄偉。但它也像大英帝國一樣,看起來有些老氣橫秋、食古不化,裡面又有很多羅馬式拱門和廊柱,顯得莊嚴又肅穆。難怪歐洲人為這座博物館起了個「自然科學大教堂」的雅號。

《超級導覽員趣說博物館2》(圖/時報出版提供)

備受英國人喜愛的梁龍「Dippy」
曾經長達整整110年,所有來參觀自然史博物館的人一踏進大門,就會見到一副完整的梁龍骨架模型。

自從史蒂芬史匹柏拍攝第一部《侏羅紀公園》開始,全球掀起了恐龍熱,最新一集《侏羅紀世界》則於2018年上映。在一系列的「侏羅紀」電影裡,我們經常看到梁龍,長長的脖子、長長的尾巴、粗壯的四肢、巨大的身軀……梁龍的化石也是比較常見的,數量較多。

很多人分不清楚腕龍和梁龍,其實梁龍的體長比腕龍還長,脖子則不像腕龍那樣可以抬起來。梁龍個子雖大,由於脖子抬不起來,只能吃一些位於低處的植物。而且梁龍的牙特別細,吃不了需要費力咀嚼的粗壯植物,只吃鮮嫩多汁的,可以說是一種有典型「公主病」的恐龍。

19世紀時,這隻曾經在英國自然史博物館門口迎賓的梁龍在美國懷俄明州被發現,牠大約生活在距今1億5千萬年前―標準的侏羅紀時代―身長超過3輛大巴士。這隻可憐的恐龍還活著時,體重可達25五噸,是個絕對的龐然大物。還沒當上英國國王的愛德華七世(Edward VII)當時正在美國閒逛,突然看見這件「大玩具」,喜歡得不得了,想帶回英國。

美國人一開始並不同意,好在著名的「鋼鐵大王」卡內基(Andrew Carnegie)出來打圓場,說要做一個標本送給愛德華七世。就這樣,卡內基花錢,讓人嚴絲合縫地做了個石膏模型。於是乎,從1905年起,這副梁龍骨架就在英國自然史博物館展出,總共展了110多年,也算得上是某種名副其實的鎮館之寶吧。英國人非常喜歡這副梁龍骨架,由於梁龍的英文是「Diplodocus」,他們按照當時幫恐龍取外號的慣例,為它取了個暱稱叫「Dippy」。

快轉到2017年,英國自然史博物館突然宣布,要用一副藍鯨骨架替換 Dippy,讓Dippy 退休。館長說 Dippy 只是模型,替換 Dippy 的藍鯨骨架可是貨真價實的真骨頭,而且比 Dippy 更早來到博物館,早在120多年前,自然史博物館還屬於大英博物館一部分時就是館藏。

可是,英國人不買帳,甚至成立了聲援網站,聯名要求不要撤換 Dippy,卻依然沒能阻止博物館,凱特王妃也於2017年出席了藍鯨骨骼標本的揭幕儀式。現在再踏入自然史博物館,迎接大家的已不是可愛的 Dippy,而是一副巨大的藍鯨標本。

化石是動植物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突然遭遇自然災害或其他傷害,瞬間被掩埋起來並迅速隔離氧化形成的。但凡是化石,必然是動植物突然遭遇死亡的結果,不過18世紀以前的人可不這麼看。教會對《聖經》做了一番解釋,宣布世界是6千多年前上帝創造的,連上帝在幾點幾分創世都說得清清楚楚。化石?碰巧長得像骨頭的石頭罷了。這種說法一直到17世紀才被打破,英國博物學之父約翰.雷(John Ray)指出,這些化石都是古代動植物的屍體,總算讓大家恍然大悟。

1822年某一天,英國鄉村醫生曼特爾(Gideon Mantell)家門口因為修路,挖出了一些特大的牙齒化石,他太太因為知道他喜歡採集化石,就拿回來給他看。曼特爾一看喜出望外,找上法國生物學家居維葉(Georges Cuvier)鑑定。居維葉看後說,這只是犀牛、河馬之類的動物牙齒化石,沒什麼稀奇,但曼特爾不死心,又拿去大英博物館找人幫忙。結果和鬣蜥牙齒一對比,發現很像,只是曼特爾發現的牙齒化石尺寸超大,懷疑是遠古時代一種很像鬣蜥的動物化石。

後來大家才知道,曼特爾夫婦發現的牙齒來自禽龍。隨後也發現了愈來愈多類似的化石。到了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歐文爵士(Sir Richard Owen)用拉丁文「恐怖的」和「蜥蜴」兩個詞的詞根拼湊了一個新詞,成了我們今天非常熟悉的恐龍「dinosaur」。

緊接著,整個歐洲都掀起了尋找恐龍化石的熱潮,更多種恐龍化石被發掘了出來並加以研究。大家也逐漸明白,這種名叫「恐龍」的物種原來有那麼多種類。

《超級導覽員趣說博物館2》(圖/時報出版提供)

★本圖、文經時報出版授權,摘自《超級導覽員趣說博物館2》

★作者河森堡,本名袁碩,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現為中國國家博物館講解員。在國家博物館工作八年。先後為近50,000名觀眾講解超過3,000小時。知乎高人氣科普專欄作者,微博十大影響力人物。2017年被中國科學協會評為十大影響力科學類格主。被媒體譽為「2017年知識型網紅」,2016年《壹站到底》單期NO.1。著有歷史科普作品《超級導覽員趣說博物館》、《進擊的智人》。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