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的勇氣大於對伴侶說實話?心理作家10點「變自由」是更好替代方案

▲▼示意圖,社會,暴力,家暴,毆打,虐童,酗酒,皮帶,恐怖情人,保護令,小女孩(圖/123RF)

▲在伴侶關係中,常有某一方以「老大」自居而不對等的情況。(示意圖/123RF)

文/伍衛.波薛麥爾(Prof. Dr. Uwe Böschemeyer)

摘自/遠流出版《當時無法說出口》

我一想到印果.F,眼前就浮現一張陰暗的臉龐,彷彿又看到他僵硬的走路姿勢,聽到他輕聲說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沉默地坐在我面前,好一會兒之後,才說:「我太太過世了,自殺了。在她死前一天,我們還恩愛了一番。第二天她就走了。警察找了她好幾天,那簡直是地獄般的日子。最後他們找到她,還有遺書,說她非常愛我,但是她再也無法忍受我太過要求相依相隨。」

他沉默,壓抑哭聲。我試著從他的表情讀出他沒說出口的話。「幾個月前,我們退休了,我們把店賣掉,打算享受生活。我們想上歌劇院、去旅行、辦派對。就是去做我們在漫長的工作歲月中辦不到的事。」他嘆口氣。「其實沒什麼好說的,只是我不明白怎麼會發生這種事。她本來可以告訴我的。」

她本來可以嗎?那她為什麼沒這麼做?她本來就真的可以把自己的困境告訴他嗎?從談話當中得知他是婚姻裡的「老大」,她的「反駁」並不適當。他決定什麼是「正確」的,她照他想要的做。只不過這回不一樣。

那麼為什麼她不能告訴他「那件事」?他強勢到讓她沒有勇氣和他說起讓她自殺的事?自殺的勇氣大於對他說出困擾的膽子?她從不曾說起他們關係的困難之處,似乎根本沒有困難。

在她自殺前一天,在她和丈夫如此親密的那一晚,她內心究竟怎麼想的?我們不知道。那麼我們知道什麼?知道她如此絕望,知道她無法對他說出來。

印果後來接受幾次諮商,我對他是否有幫助?或許並不多,因為其中的荒謬——我認為她的自殺就是這麼回事——沒有任何一絲意義。

如果我還有機會和他談話呢?我會鼓勵他仔細回憶起他們共同經歷的美好時光,激勵他說出他巨大的悲傷,並且大哭一場。

然後問他,我們是否有什麼話應該談。

省思

伴侶之間的關係非常容易受到一種不幸趨勢的左右,也就是「其中一方想佔據另一方」。兩人分手後經常聽到一句可怕的話證實這個想法:「要是他/她死掉就好了!比起分手,我更能忍受死別。」

想殺死所愛的人,亦即開始想「擁有」他人。有這種傾向的人一旦被伴侶拋下,對他而言就像失去自己的一部分。因為他把對方(誤)以為是自我的延伸、是個人的擴張和補充。因此會按照自己的想法調整對方,而且並不總是明顯具有攻擊性。

另一方面:面對佔有慾強的伴侶,肯定不容易反駁對方的意見。但是,當他人對自己的限制超過可忍受的程度,逃避——不管向內或向外——卻不是值得稱許的方式。迴避比較強的力量可以理解、可以領會,那符合人性;但是,迴避也代表著沒有自由選擇及行為的能力,這也特別符合人性。

▲▼自由/做自己/女性主義/背影。(示意圖/圖/Ryan Moreno/取自免費圖庫stocksnap)
▲「變得自由」是更好的替代方案。(示意圖/Ryan Moreno,取自免費圖庫stocksnap)

變得自由是更好的替代方案

真的有這種可能嗎?有的。什麼是自由?自由不只是一個語詞,而是充滿力量、堅強、開闊且富有情感的事情。每個人都有自由的機會,能在一定的界線內自由行為。

自由的機會是每個人的精神本質之一。我們可能輕忽它、否認它、壓縮它。我們可能忽視它、輕視它、停止尋找自由,我們可能透過敏銳思考將自由描述成幻覺。但是找到、重新尋回以及發掘自由的機會,在生活中實踐自由的可行性,只要我們活著一天,我們內心就擁有這個機會。

決定我們生命的,最終並非基因、教育、社會狀態,也不是我們存在的時代,而是我們是否運用與生俱來的自由。但是,要怎樣變得比較自由呢?

個人目前的自由「狀態」是什麼樣子,個人自信狀態如何,是否依照正道行事,對生命有多熱愛,具體想像這一切的人就會比較自由。

允許自己渴望自由,例如當自己期望已久的夢想即將實現的時候,不讓自己立刻逃避的人會比較自由。

不斷回想個人和自由的經驗,例如曾經放膽地發表演說的人,會比較自由。

盡量告別從前所受的傷害,並且平和地接受過往的人會比較自由。這個任務非常重要。唯有我們解開痛苦記憶的束縛,我們才能堅定而且自由的生活。

只有認知通往自由之路上的阻礙,並且盡可能加以排除,例如戒除急躁、自我中心、對生活的焦慮和放縱的人,就會比較自由。

尊重個人界線,例如自身憂鬱、缺乏創意或自己的社會階層的人,會比較自由。

將不符合個人的界線盡可能往外推,樂於尋找個人隱藏的自由空間的人,會比較快樂。

一再把自由的目標變成磁鐵,一再思考、感受、期待以及實現個人想達到的事情,就會比較自由。

越來越喜歡承擔責任,樂於成長,不僅看到自己的需要,也看到周遭所需的人。

體會到信仰是種冒險,需要魄力,並且因此貫徹實踐的人。


★本文引自遠流出版《當時無法說出口》一書。作者伍衛.波薛麥爾(Prof. Dr. Uwe Böschemeyer),是德國暢銷書作家,也是醫學教授、心理治療師,師承維克多.法蘭可(Viktor E. Frankl)創立的「意義療法」(Logotherapy),引導人們探索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並以積極的態度來確立生活目標、正向面對生活。

常常我們有些想法、感覺及恐懼想要告訴他人,卻一個字也說不出來。因為擔心對方的反應,因為羞愧,或是因為不想傷害談話對象。「沉默」對人際關係會造成多大的傷害,時常要經年累月之後才看得出來,而我們從外在很難判斷,為何對方把祕密藏在心裡許久,卻沒有勇氣說出口。

此書透過16個案例,鼓勵讀者探究自己那些「說不出口」的原因,將被壓抑的、超過個人心靈所能承擔的事件、經歷托付給某個人,甚至是應該知道的那個人,讓彼此獲得更深層的理解。因為,唯有我們解開痛苦記憶的束縛,我們才能更堅定而自由的生活。

● 《ETtoday新聞雲》提醒您,請給自己機會: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無法對丈夫坦承被性侵⋯她5歲陰影獨撐到23歲 意義療法解鎖內心世界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