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測國文題「不公平」 全教產:問題很多需要重視!

▲▼高中生,大學生,學生考試,考試,學生,示意圖。(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統一入學測試簡稱統測,是台灣高職生畢業的升學路徑之一。(圖/示意圖/美聯社)

實習記者孫若蜜/採訪報導

今年的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於6日結束,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7日就國文科試題發文,直指試題文字過多的情況,以及考試內容與課綱之間的衝突。文宣部主任向《ETtoday新聞雲》直言,這樣的試題對學生來說很不公平,統測上一直存在許多問題,「但大眾不夠重視,問題常不了了之。」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文宣部主任薛慧盈向《ETtoday新聞雲》表示,「我在國立北斗家商任國文老師,這份考卷除了文字多以外,出題方向也太偏頗,只有前2題選擇題與課文略有關聯,其他都是脫離課本跟日常教學範圍的,這樣會很打擊認真學習的同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今天北斗家商一名學生得意地告訴她,「老師我都沒有念書,可是我選擇題也只錯五題欸!」薛慧盈認為,在升學的制度之下,分數對學生很重要,「認真備考的同學沒辦法取得好分數,沒念書的反而考好了,這樣其實很不公平。」

▼努力看書三年,進了考場卻面對冗長的題目以及完全沒有印象的文字。(圖/示意圖/CFP)

▲▼看書、閱讀、書             。(圖/CFP)

據了解,國文是每年統測第一科開考,考試時長共100分鐘,要完成38題選擇題以及一篇作文的寫作,和大眾較為熟知的學測不同。據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統計,這次國文科試題不含漫畫、表格、作文說明,也有多達8800字的文字,薛慧盈指出,「不但題目內容與課綱無關聯,字數也過多,這些完全無預警的改變,會給高職生帶來很大的不適應及閱讀上的問題。」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在發布的新聞稿中也提到,試題中配有四格漫畫、表格,「乍看之下題目類型非常多樣,畫面也很活潑,但學生要在短時間內完全看完所有文字其實是很吃力的。」

網路上也有些人評價,這樣脫離脫離課綱的多字試題是考「素養」、考「程度」,薛慧盈則回應,國文這個學科有它的特殊性存在,所以很難公正地去考「素養」。

▼國文學科涉略範圍廣大,若為考「素質」脫離課綱,則要考生有極大的日常閱讀。(圖/取自pakutaso網站)

▲▼閱讀,看書,幻想,少女情懷。(圖/取自pakutaso網站)

另外,她也說,在升學考試制度之下,「我們都希望認真學習的學生能考取好分數,到更好的大學,這份試題也讓我們這些在一線教學的老師有挫折和無力感,我們交給他們沒有用武之處。」

很多高職國文老師都預測此次國文的分數會整體降低,薛慧盈也推測,「或許能讓錄取分數整體降低,但也無法解決出題偏頗造成的不公平性的問題。」

目前教育部和出題組尚未就此回應,估計直到考卷都批改結束後的歷年檢討會才能得到相關單位的說明。但薛慧盈擔心道,「其實最主要的問題是高職生的入學考試一直不受重視,先前也出過很多嚴重的問題,卻往往都不了了之。」

▼高職生日常還要學習餐飲、機械等課程,相對而言,較沒時間培養閱讀能力。(圖/示意圖/教育部提供)

▲▼技職競賽、高職、高職生、餐飲、機械。(圖/教育部提供)

教師組織自民國84年教師法立法以來,成立各級教師會。並自民國100年5月1日起,工會法開放教師可以組織工會,也因此,教師工會也逐步成立。目前縣市層級的教師工會全國約有近50個,而全國性的教師工會原僅有1個,但因長期獨斷,因此教師族群面對這樣的組織,已有許多不同聲音。故在一群有志之士努力催生下,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以下簡稱全教產)成立。

全教產的成立給教師族群多元發聲的管道,不再是單一且不民主的。長期以來,與教育相關的團體或族群(家長、教師、校長、行政機關),彼此多以互相攻擊的模式處理,但教育環境的改善,卻是需要這些族群彼此合作,激盪出理想的政策,才能事半功倍。
 

▼2018年統一入學測驗四技二專國文科試題公告完整版。(圖/翻攝自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網站)

▲▼2018年統一入學測驗四技二專國文科試題。(圖/翻攝自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網站)

 ▲▼2018年統一入學測驗四技二專國文科試題。(圖/翻攝自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網站)

▲▼2018年統一入學測驗四技二專國文科試題。(圖/翻攝自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網站)

▲▼2018年統一入學測驗四技二專國文科試題。(圖/翻攝自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網站)

▲▼2018年統一入學測驗四技二專國文科試題。(圖/翻攝自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網站)

▲▼2018年統一入學測驗四技二專國文科試題。(圖/翻攝自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網站)

▲▼2018年統一入學測驗四技二專國文科試題。(圖/翻攝自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網站)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