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復健時哼哼唱唱 成大醫院運用音樂治療

▲善用音樂的樂音與節奏,也是治療的重要工具與媒介,不只限於接受安寧療護的病人,其他如:肢體復健、早產兒、住院兒童等,也都是音樂治療可以幫忙的對象。(圖/成醫提供)

▲善用音樂的樂音與節奏,也是治療的重要工具與媒介,不只限於接受安寧療護的病人,其他如:肢體復健、早產兒、住院兒童等,也都是音樂治療可以幫忙的對象。(圖/成醫提供)

記者林悅/南市報導

音樂治療的臨床應用,在歐美澳等國家發展數十年,近幾年,日、韓、新加坡與台灣也開始正視音樂治療師的角色,成大醫院劉又瑄音樂治療師指出,音樂除了抒發心情之外,善用音樂的樂音與節奏,也是治療的重要工具與媒介,不只限於安寧療護病人,肢體復健、早產兒、住院兒童等,也都是音樂治療幫忙的對象。

音樂治療師劉又瑄說,2017年7月在日本筑波市舉辦4年一度的世界音樂治療大會,有來自45 個國家的音樂治療師、學生及相關領域專業人士與會,透過座談會、圓桌會議、工作坊等方式,介紹如何利用自己國家的音樂協助醫療,讓更多人可以看見且聽見來自世界各地的美好聲音,感受音樂的力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會中除了講師們分享研究與臨床經驗之外,大會也是各國音樂治療師的大會師,了解參與新生兒加護病房中的音樂治療運用、神經學音樂治療技巧訓練、音樂治療運用於小兒安寧及家屬、音樂心理治療運用於急性與慢性疼痛、音樂治療於精神疾患應用等主題,以及日本震災後5年中音樂治療介入成效。

劉又瑄指出,行軍時的軍樂都有明確節奏,並且配合步伐的速度;而在過馬路走斑馬線時,隨著倒數秒數變小,耳邊會聽見加快的警示聲,有如提醒要趕快過馬路,我們的腳步也就會跟著變快。

音樂治療師就可以運用這類的節奏、聲音等元素,加入復健科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及語言治療師,共同制訂病人治療目標,一起幫病人做復健治療。

劉又瑄說,音樂治療師可以透過計算病人的步伐速率、跨步距離,配合音樂的節奏、音高、速度等元素,來設計配合其需求的音樂,協助病人行走時調整動作、呼吸等,進而達到復健的效果。同時,音樂治療師也會使用病人熟悉的音樂,讓病人在復健的同時,配合節奏唱出來或是心裡哼唱,可輔助解決復健時的乏味與疼痛,以提升病人的參與意願以及復健的持久度。

她說,在雙臂的運動復健上,可以結合樂器演奏的概念,來施行音樂治療。例如:音樂治療師唱著「快樂的出航」,引導病人做類似出拳的雙臂屈伸動作,拿著手鼓站在病人前方,歌曲配合病人可以做到的速度,讓病人抓握鼓棒打眼前的鼓。此時,「鼓」即成為視覺目標,讓病人可以一邊唱歌一邊伸直手去打鼓,以進行上肢、軀幹的復健以及手眼協調等訓練。

劉又瑄表示,音樂治療也可透過節奏性音樂來幫助需要步態訓練的病人,如中風、帕金森氏症、燒燙傷、舞蹈症病人等,設計適合病人的復健音樂,以提升病人的步態協調度與行走的安全性,及相關肌肉的啟動,如走路時的上肢擺動、軀幹穩定性等。

另外,音樂治療師也會協助錄製個別專屬的復健音樂,病人在醫院復健之外,也可以聽著音樂在家自己進行復健動作,加快復健效果。這都是音樂治療的成果展現。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