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在世界的盡頭 往新世界的開頭「征服北極」

圖、文/天下文化提供

☆我期待生命的跨越,在世界的邊境結束,然後開始!

「水蜜桃阿嬤」後,我有一年左右的時間,不想再拍紀錄片。這件事情對我打擊不小。有個朋友看新聞鬧得沸沸揚揚,說:「你知道這部片播出之後,就會吸收社會資源,不管是協助阿嬤的家庭,或是要人重視自殺議題,當你透過影片試圖產生多大的善時,就會產生多大的惡。善和惡是對等的。」

然後他又問我希不希望募到很多善款?我說當然,這樣才能幫助很多需要的人。他又說:「假設你募到一千萬,相對而言,也壓縮了其他社會團體的捐款資源。我有兩千塊,原本打算分成四份捐給不同單位,但看了影片,因為一份巨大的感動,我把兩千塊全部捐出去,就壓縮到別人了。」他說,我會創造出一種影像力量的商業手法。

我這朋友有宗教信仰,我則沒有,小時候跟著爸媽拜拜。他講的這些,我也不完全懂。但那時整件事情的確讓我有很深的挫折感。我們做紀錄片的,都會學到、也認同一種觀念,即「我們的影片必須為社會所用,要讓其成為改變世界的武器」,用上了「武器」這樣的字眼。但或許這個時代已經不需要武器這麼強烈了,我們認為紀錄片還是改變社會的工具。這次的經驗,讓我對這個觀念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即使如此,日子還是要過,公司還是要經營,所以那一年我都在拍商業影片,腦子裡想的只有賺錢。

北京?北極?

某天遊戲橘子基金會打電話給小倩,他們要找我擔任一段冒險行程的全程記錄,很快的他們就與我聯繫上,幾乎同一時間林義傑也打來跟我講同一件事。

我和林義傑本來就認識。他先問我在忙什麼,我說在拍廣告。然後他說他準備要去進行人生的最後一戰。我們拍紀錄片的人,對於這種「最高級」的形容詞都沒有抵抗力,什麼「最後一戰」、「最棒的一場」等等。他一講,我心裡那盞紀錄片的燈就亮起來了。然後林義傑說:「希望你能答應基金會來拍這部紀錄片,因為我要退休了。」

那年他才三十二歲,但對超馬選手來說,這個年紀已經是上限了。他的話完全點燃了我心裡對拍紀錄片的渴望。

於是我問他:「要去哪裡?」他一開始怎樣都不肯告訴我,因為擔心我不想去。最後他說:「你先答應我,我再告訴你要去哪裡。」

天底下哪有這種事。他們每次跑的地方都很恐怖,不是跑撒哈拉沙漠就是被鱷魚追。我堅持要他先告訴我,後來他只好說了,是要去北極。當下我一聽就說OK,覺得沒什麼。這有什麼不能說的。

林義傑非常驚訝。我還跟他拍胸脯打包票:「開玩笑,我一定挺你。兄弟不是做假的,我挺你到底。」多麼豪氣。他在電話那頭一直問,真的嗎?真的嗎?我說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他很興奮,一直叫好。我問什麼時候出發,他大概講了一下細節。他很開心,我也很有動力。

我們兩個在電話上講得很興奮。我還說,到時候拍片拍累了,就可以吃吃烤鴨、嚐嚐鹹魚、逛逛長城。我愈講愈開心,他愈聽愈模糊。他問:「你說哪裡?」我說:「不是北京嗎?」
「不是北京,是北極。」
我腦子頓時停住了。

你知道人腦裡面有所謂的「暫存記憶體」。比如你說「雪梨」,腦袋就會找出雪梨歌劇院的畫面貼上來,這就是你認知的雪梨。林義傑一說北極,我腦袋裡原本那些北京烤鴨啊長城啊之類的畫面開始剝落,換成一望無際白茫茫的北極,但卻找不到任何畫面,完全沒有畫面。我很緊張,對著話筒結巴,我說:「義傑、義傑,我剛剛講兄弟一場那都不算,完全都不算了,義傑,我真的沒有辦法……」
我還沒講完,他就說:「導演,謝謝。」就把電話掛掉了。

我很惶恐,卻又很掙扎,因為我真的很想去,非常想去。管他北極南極,我就是想去。

想去,又不想去

紀錄片有一部非常經典的作品「北方的南努克」(Nanook of the North, 1922),講的是北極愛斯基摩人的生活,是紀錄片的經典影片。當知道自己有機會前往這部經典影片的發生地,是很興奮的。但隨之而來的是壓力,不斷問著自己:「真的要去嗎?會不會有危險?會有什麼危險?會不會很害怕?」去與不去,很衝突。

我們於二○○八年四月參加極地超級馬拉松賽。那個時間點,北極的溫度最低是零下四十幾度。選手來自九個國家,台灣參賽者有遊戲橘子執行長劉柏園、林義傑,還有新進的超馬選手陳彥博。陳彥博當時還是大學生,非常菜。比賽全程六百公里,大概從基隆走到墾丁,再往回走到台中,沒有柏油路,都是雪地。而且北極是北大冰洋和少數島嶼的組合,我們可以說是走在結冰的海面上。

殘酷嚴苛的環境是一回事,更可怕的是那裡的生態系統─北極熊。一般人看到電視上的北極熊覺得很可愛,但北極熊其實很可怕,因為食物早已不足。當你走在北極,北極熊突然出現在你面前,面臨的就是生死決鬥。而且一去就是一個月,每分每秒都在嚴寒的環境裡,沒有一刻是溫暖安全的。

我媽很反對,但小倩贊成,因為她知道我很想拍,她也知道我太久沒拍了。她認為此時此刻把我丟去一個什麼都沒有的世界,反而是一件好事。所以她不僅鼓勵我,也很努力說服我爸媽。出發前一個禮拜,我收到小倩透過台灣的保險公司向國外買的巨額保險,有種說不上的感覺。理智上我知道她是對的,但情感上我一直對這件事耿耿於懷。我告訴自己,一定要活著回來。

★更多關於《青春:獻給他們的情書》

書名:《青春:獻給他們的情書》

作者:楊力州
採訪整理:陳琡分

作者簡介:楊力州,1969年3月9日生,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畢業,現為紀錄片工作者。他的作品融合感性與趣味,又勇於挖掘世人不敢逼視的赤裸情感與種種荒謬矛盾的社會制度,使得他的作品除了最純真的人情以外,也是最沉重最銳利的社會刻畫。

內容簡介:

他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不平凡
他高舉「人」的價值,讓人看見生命最深層的一面,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不平凡。
看他的紀錄片,笑過,哭過,那苦澀的一面你會勇敢去面對。
這本書,是楊力州獻給他們的情書。
每個時代都需要會說故事的人,在他誠懇且生動的描述裡,我們得以了解,以及被了解。
他的身上彷彿裝了雷達,能自動偵測到淌流過你生命的故事;他有種讓人放心的魅力,總是教別人掏心掏肺。
只是他也多情,不時會越過某些流派為紀錄片劃下的僵硬界線,交了一堆朋友,也不免傷痕累累。
儘管如此,他還是不忘繼續朝讓更多人看到紀錄片的夢想邁進。──聞天祥
 

出版社:天下文化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