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界號甦醒 航行9年48億公里探索冥王星

▲ 新視界號探測器一路狂奔,2015年飛往冥王星軌道。(圖/NASA官網)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美國航太總署(NASA)發射的新視界號(New Horizons)探測器經過9年沉睡,航行了48億公里,台灣時間7日凌晨甦醒,展開遙遠的冥王星及「古柏帶」探索工作。

新視界號(New Horizons)被翻譯作「新地平線號」或「新視野號」,2006年1月發射,次年利用飛越木星所獲得的重力,加速奔往太陽系邊緣的神秘星球冥王星(Pluto),歷經9年浩瀚宇宙漫漫飛行,今年8月25日成功穿越海王星軌道。

為了保存太空船的電力,將所需觀測資源降低到最小,新視界號有1873天,大約三分之二的旅程都在「睡覺」,今天透過預先設定好的鬧鐘叫醒。

▼ 冥王星表面發現複雜有機分子的蹤跡。(圖/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學實驗室的太空船行動主管鮑曼(Alice Bowman)表示,「新視界號狀況良好 ,且正安靜地穿過太空深處,距離地球將近48億公里 ,但它的冬眠接近尾聲。」

在這段旅途中,美國航太總署地面控制人員每隔幾個月就會喚醒新視界號一次,以修正航道並測試系統是否仍在運作,太空船的電腦也持續每週送訊息,經過4小時傳輸後抵達地球。據法新社說,新視界號已結束冬眠,並回傳訊息至地球。

計畫主管說,新視界號2015年1月15日起,將在2億6000公里遠的距離,開始探索組成成份包含水冰的冥王星與其衛星周圍,尤其是冥王星最大的衛星「冥衛一」凱倫(Charon),以及冥王星所在的「古柏帶」(Kuiper belt)其他星體,最接近冥王星的時間將是在明年的7月14日,有機會拍下首批近距離冥王星的照片,然後結束任務。

▼ 發現古柏帶20週年,改變科學家對太陽系的認知,鬩神星比冥王星小。(圖/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

冥王星是西元1930年美國羅威爾天文台的天文學家克萊德.湯博(Clyde Tombaugh)發現,主要由岩石和冰組成,過去一直被視為九大行星之一,2006年的新行星定義後將其改列為「矮行星」,它的最大衛星「冥衛一」發現於1978年。

哈柏太空望遠鏡於2006年時發現冥衛二(Nix)和冥衛三(Hydra),2011年也是從哈柏影像中發現冥衛四(P4),2012年6月發現第5顆衛星(P5)。

據台北天文館介紹,古柏帶是指海王星軌道以外的小行星帶。天文學家於1992年發現第一顆古柏帶天體(Kuiper Belt Object,KBO)迄今已22年,已知的KBO多達1000顆以上。這些KBO的發現,改變了天文學家眼中的太陽系風貌。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