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超導體研究革新 用一輩子的超能電池不是夢?

科技中心/綜合報導

台灣的高溫超導體研究再創里程碑!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團隊日前以創新奈米製程方式,證實「鐵硒超導體」至少含有三種不同的鐵空位排序,且其中一種排序為絕緣體且具有反鐵磁性;只要朝室溫超導體方向研發,未來產製出時速破千的磁浮列車、耐久力超強的超級電池將不是夢。

高溫超導體,鐵硒超導體,東華大學,吳茂昆,磁浮列車,超能電池

▲東華大學校長吳茂昆。(圖/取自東華大學官網)

這個研究團隊由中研院士以及東華大學校長吳茂昆領導,吳茂昆表示,已有實驗顯示「超硒超導體」可提高至攝氏零下180度,接近液態氮的溫度;若能再提高溫度,甚或進一步研發出「室溫超導體」,吳茂昆預估,2030年,超導體的各種應用就可能實現。

吳茂昆說,由於物理學家至今仍未解開超導現象之謎圖,這項創新的發現,將可提供更明確的方向,協助科學家理解所有的高溫超導機制。他說,儘管科學家對於低溫超導已經理解甚多,但對於高溫超導,卻仍有諸多的謎圖等待補白。

據了解,高溫超導是一種奇特且難以預測的物理現象。在諸多未解謎圖中,鐵基超導體之明確的化學組成,同一系列材料卻呈現極大差異的超導轉變溫度,以及此材料超導之形成,是否和鐵元素本質上具有磁性相關等議題,尤其吸引專家們的眼光與關注。

為了釐清相關概念,研究團隊與清華大學的陳福榮教授以及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的范戴克教授 (Professor Dirk Van Dyck)合作,應用多項昂貴設備,再度證實鐵硒超導體化合物(β-Fe1-xSe)中,至少含有三種不同的鐵空位的排序。研究團隊也發現,其中的一種排序為絕緣體且具反鐵磁性,這篇重要的研究成果,已於2014年1月7日刊登在國際頂尖專業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PNAS)。

截自目前,超導體已經應用於人類使用的磁共振顯像、高速磁浮列車、以及核磁共振顯像等醫學高解析等科技產品。若能克服超導體的成本、溫度、穩定度等限制,未來將為長距離無耗損的電力傳輸、高性能網格、雷達、變壓設備、儲電設備、高能物理、高端計算、奈米級材料以及超導磁制冷等範疇,帶來革命性的影響。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