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彈子台 地球40億年前演過行星大遷徙

我們想讓你知道…好玄,網友們有看懂嗎?

▲地球40億年前也演過行星大遷徙?(圖/中研院天文網)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多人都說,就像星際大戰「帝國大反擊」裡那個「霍斯星」一樣,地球本來應該是個冰酷的世界,應該要像顆雪球才對。後來有一顆「多出來的行星」和金星相撞,把地球踢到現在的位置。

按照目前普遍接受的恆星演化論來推估,倒算回45億年前,在太陽的核融合剛開始時,它應該比現在略微昏暗些,光度應該只有目前的70%而已。太陽從那時起,一路不停地持續變亮,並且這種越來越亮、越來越熱的趨勢還會一直繼續下去,直到終有一天,地球的海洋都會蒸發掉。

而43億年前地球上首度出現海洋時,可能以很快的速度結冰,照在地球上的太陽光大量被反射,之後地球在接下來幾十億年中仍不能解凍,因為缺乏太陽光的照射,地球會一直處在很冷狀態。

這種理論不是新聞,早在1950年代,Carl Sagan 就曾經倡導過「弱陽弔詭」(Faint Young Sun Theory)一說。天文學家和地質化學家迄今仍持續爭論。

「弱陽弔詭」指地球曾經冰封幾十億年

模型顯示,即使將地球大氣層的雲量減少、反射率降低也沒用,因為甲烷和二氧化碳所形成的溫室效應並不足以讓地球海洋保持不結冰的溫暖程度。部分模擬結果顯示,在甲烷和二氧化碳的聯手下,甚至會產生光化學霧,讓地球溫度不升反降,掉得更厲害!

Purdue大學的David Minton最近提出一個半科學半科幻的理論,他認為:搞不好,地球本來的位置更靠近太陽,是後來才逐漸向遠離太陽的方向遷徙,來到今天的位置的?初生時期的地球應該放在哪個位置,才能在一個溫度比今天低了一大截的太陽身邊,保持不冷不熱?經過計算之後發現,那是距離今天地球位置大約970萬公里遠的地方。

Minton說,行星並不喜歡靜止不動,反而是喜歡搬家。最近發現了成百上千顆太陽系外行星,就是強有力的證據,這些證據是Carl Sagan 時代不存在的新證據。新的證據支持著:行星在恆星之間遷徙,這恐怕不是例外,而是定律。

行星在恆星之間遷徙不是例外,而是定律

這就能解釋估計數量可能多達幾十億的熱木行星,為何要不停地把軌道持續往更靠近母恆星的方向移動,奮不顧身地程度幾乎已經到了熱木星快被蒸發的距離。

還有,最近也有愈來愈多的發現,看到一些本來顯然是冰球的行星,因為不斷朝母恆星遷徙移動,變成了液體狀態的純水行星。不過,接下來的問題是,用什麼辦法把行星「從南港區擠到中正區」呢?最有可能的模式是這一種:「重力彈子台:行星對對碰」。

比較麻煩的部份是,達到這個效果大約需要花20億年。更麻煩的是,這個大風吹的遊戲要玩得起來,還必需要在太陽系內側行星中再多長一顆行星出來才行,而且太小的行星還不能隨便充數,質量必須像金星或火星一樣大才行。

         (按下一頁,水星未來的命運)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