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today > 熱搜關鍵字 > 肌肉量

肌肉量

專家曝「肌肉流失」4大警訊!做好2關鍵 增加肌力、減緩退化

趕時間時,發現最近步伐不像以前那樣快速?或是以前輕易提起的重物,現在卻拿不動了?小心,你的肌肉量可能正在流失!知名營養師高敏敏就分享了肌肉流失的4個警訊,快來測測看你中了幾條?

怕代謝差不吃肉?專家揭3大「微肌飲食」:會加速肌肉流失

肌少症是看不見的健康危機,50歲以上靜態生活型態者,每年約以0.5~1%的速度減少肌肉量。董氏基金會今年7-8月焦點訪談近50位長者,分析發現「三大微肌」飲食型態,包括「粗茶淡飯、挑軟的吃、三餐不定」,易造成肌肉流失加速。

痠痛就用貼布、護膝?醫提「3大NG觀念」:輕忽骨密度、肌肉量危機

邁入中年是身體出現痠痛、疲勞及無力感的開始,多數人都認為是老化,痠痛就貼貼布、用護膝等方式解決,完全沒注意到背後骨質密度過低、肌肉量過少的危機。醫師指出,根據數據顯示,台灣骨質密度過低、環節不適、肌肉量過少的人數高達720萬,熟齡族其實從50歲就要開始重視骨質密度、肌肉質量、平衡感、體脂肪量,避免老年出現行動力危機。

傻灌高蛋白爆肥!營養師揪「錯誤迷思」…蛋白質不會乖乖變肌肉

不論想要增肌或減脂的民眾來說,都聽說過運動完要立即補充蛋白質,因吃太少蛋白質會讓肌肉量減少、熱量要吃超過基礎代謝率。但其實一般身體並不是那麼容易消耗肌肉當作能量,一味地補充覺得蛋白質高的食物,可能會超過很多身體所需的量。

2貓體重一樣!虎斑躺地「硬是圓成球」 她疑惑:問題出在哪?

平平都是5.5公斤,怎麼一隻體型適中,一隻卻圓滾滾?網友吳欣蕙分享社區貓咪照片,只見虎斑貓「可愛」躺在地板上,明明離鏡頭較遠,看起來卻比離鏡頭較近的黑貓「大娘」還胖許多,讓人疑惑,「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減脂增肌」像在蓋大樓!營養師曝肌肉組成關鍵…油脂=地基一定要有

隨著健康意識抬頭,越來越多民眾對自己的體態有所要求,不僅要達到適當體重,更要求身體上的線條,因此「減脂增肌」一詞廣為流傳,選擇健身房運動、訓練的民眾逐年增加。但想要增加「肌肉量」不單是靠努力訓練,飲食和休息也非常重要,整體過程更像是在蓋一棟大樓,若是地基不穩,房子是蓋不高也無法穩固的。

再也吃不胖!打造易瘦體質「肌肉、體脂標準」曝光 3步驟不動也狂瘦

自從台灣成為亞洲最胖國之後,原本在大眾之間就很有人氣的減重話題,一躍成為了國家級的問題,肥胖帶來了許多問題,不僅僅是體態上的影響,更多的是對身體健康的危害。而減重的產品、方法等也層出不窮,不論從科技、從觀念都是不斷推陳出新,可是大多數的人都沒有想過,為什麼減重只能是減重?難道不能打造出一個不容易變胖的體質嗎?

小腿細、走路慢?醫3招教你測「肌肉本」:肌少症失能風險高

存骨本也要存「肌肉本」!根據調查發現,國人「肌少症」盛行率達10%,相當於近30萬人有此問題。醫師指出,人體在50歲之後,肌肉會逐漸流失,若不積極維持肌肉量,就容易有肌少症,跌倒骨折、失能臥床的機率都比一般人大。建議民眾可以在家自己「量小腿圍、走路速度」來確定自己的肌肉量。

為啥少吃多動還是胖?名醫曝「6關鍵原因」:只靠運動太天真

為啥「少吃多動」還是不會瘦勒?「明明就已經吃很少、勤運動,但是為什麼還是瘦不下來?」相信這些都是許多減肥者心中的疑惑,因此Dr.Guo‧《郭育祥診所》就列出6個關鍵原因為大家破解迷思,原來吃太少會導致肌肉流失、脂肪變多,而運動的重點應該要是強化肌肉,光是靠運動就想減脂是很困難的!

KIMIKO肌肉量83% 館長看數據笑瘋:屌打全台灣男性!

藝人KIMIKO(林睿君)被封為「舞蹈界性感女神」,常分享瘦身雕塑體態的方法,日前她也透過臉書公開自己的「身體數值」,體重56.9公斤、肌肉量則有47.1公斤,粉絲紛紛留言讚身材好,不過「館長」陳之漢直接打臉,稱這是可笑的數據:「連我都不如妳,可能一拳館長就飛出去了。」怒批她「說謊不打草稿」。

「空腹運動」加速減重? 醫:小心「肌肉量」反下降

冬天天氣寒冷,加上尾牙、除夕、春酒不斷,國人短期平均增加近2公斤,有些民眾為了快速瘦身,會採取「空腹運動」法,但醫師提醒,若未吃東西就運動,除了容易產生飢餓感、體力不濟、暈眩等問題外,還可能造成「減肌」的反效果,建議在運動前補充適當的蛋白質、醣類,才能發揮最佳的減脂效果。

一鬆懈就破功!年輕人2週不運動 肌肉掉3成

所謂要活就要動,日前曾有媒體報導,美國最新研究顯示,年輕人若因為受傷、疾病、癱瘓,或是因為個人因素而慵懶不活動,僅需2個禮拜,身體的肌力以及肌肉量會馬上銳減1/3,且必須花上3倍時間,才能夠恢復原本的肌肉量。

太瘦非好事! 「肌肉量少」增加長者死亡率1倍

「健康的指標不再只是胖瘦!」國家衛生研究院健康科學研究所今公佈最新研究,追蹤國內1512位65歲以上的熟齡族健康調查9年,結果顯示「肌肉量」才是影響老人死亡風險的重要關鍵,發現BMI小於22的偏瘦者,其死亡率較其他長者高近1倍,因此適當訓練肌耐力與補充優質的蛋白質相當重要。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