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today > 熱搜關鍵字 > 稅賦

稅賦

囤房稅2.0獎勵不到法人 專家估:租金看漲至少3%

行政院推出「房屋稅差別稅率2.0方案」,囤房稅將自1.5%~3.6%調整為2%~4.8%,同時採「全國歸戶」機制,只要在國內持有多戶非自用住宅,每戶最高將被課徵4.8%囤房稅。不過,優惠稅賦僅限自然人,台中法人直言只能漲租因應。

尤昭文/資產價格活蹦亂跳 資產管理業將面對「動物森友會」式的市場波動

未來2至3年短線確立的是通膨加溫、升息循環、地緣政治風險、供應鏈重組;長線則是人口老化持續、ESG議題受重視、科技創新與基礎建設投資都會加快,投資心有定見,短線布局時也要掌握長線的趨勢。

包租公租金收入要報稅 一張表告訴你差很大

5月報稅季節已過一半,除了房客可申報全年24萬元租金抵扣額外,房東族也別忘了申報租金稅收,崔媽媽基金會利用一張圖教你如何報稅。

行政霸凌司法:翁岳生院長的痛,人民委屈的苦

行政凌駕司法,已是不爭的事實。前司法院長翁岳生在臨去之前語重心長地表達「椎心泣血,痛苦萬分」。以最近已施行的《納稅者權利保護法》來說,其中的納保官居然是由稅捐稽徵處的稅務員擔任。儘管,「請鬼拿藥單」與「以狼放羊」的罵聲不斷,依舊無法改變既定的編排。

納保官是保護納稅人的毒藥?還是良藥?

《納稅者權利保護法》去年12月28日上路,全台設有165位納保官,若有稅務爭議可尋求納保官的幫忙。因此納保官應要跳脫傳統稅政體制的「稅收優先」,轉為維護「納稅人權」,要找公正客觀的第三者來擔任,而非像現在用稅官兼任納保官的方式來唬弄人民。

反財稅黑手 年輕人不再忙盲茫

根據財政部統計,到2017年10月份為止,全台有高達908萬件欠稅欠費待強制執行未結案件,等於每10個人就有4個有被強制執行的危險。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欠稅?問題就出在不公的法稅政策。公民覺醒的時代,賦稅人權更需要被重視,法稅改革刻不容緩,反財稅黑手,全民一起來。

杜絕黑箱檢舉制度 台灣經濟榮景將重磅回歸

稅制的公平合理,建立在彼此互信的基礎上。靠檢舉拿獎金,不應該是常態,杜絕黑箱檢舉文化,刻不容緩。當檢舉不是為獎金,核稅不是為業績,才是稅制健全的第一步。期許國稅局以更寬容謙卑的心,拿出配套,與世界同步。

超徵稅收花哪去?財政部還我兩萬六千元!

台灣現在普遍落入低薪的工作環境、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在經濟壓力下過著被錢追著跑的日子。然而全年稅收約千億元上下,國庫署將額外加發「第13個月」的統籌款給地方政府。政府開心過好年,人民苦哈哈,真是本末倒置的極限。

以稅改之名 拿老百姓掩飾為富人減稅

如果你年淨收入1,000萬元以上,那你有福了!蔡政府最新的個人綜合所得稅「改革」版本,雖欲追求「租稅公平」,但卻以「改革之名」,讓9千多戶金字塔頂端富人的減稅總額,比486萬市井小民的還多⋯⋯說好的公平正義呢?

王大師/史上最強稅改 韓國人都看不起

號稱專攻「租稅公平」的林全內閣,上週終於推出稅改方案。然這個方案卻恐讓投機性的股市更獲利、使極富階層更有錢,也閹割了富人稅,讓貧富差距更加惡化,更聽不到證所稅的復辟。「太陽花」世代們,你們難道不抗議?

下月繳房屋稅 近半成民眾認為多屋者應加重課稅

又快到5月繳稅的季節,在經濟不景氣,各項物價調漲以及近年屋稅、地價稅雙雙調漲的情況下,民怨四起,政府為平息民怨也開始著手調整稅賦,有房仲就針對稅賦議題進行市調,結果發現,逾9成的民眾認為自用應輕稅或免稅,且有近五成的民眾明確表態,贊成多屋者應加重課稅、單戶輕稅。

青貧族裸睡抗爭!稅不好...數千民眾「夜宿凱道」籲改革

面對台灣司法與稅制的混亂,「法稅改革聯盟」今舉辦「稅不好、睡凱道」抗爭活動,同時號召14個團體一同響應,凱道現場頓時聚集了數千名抗議民眾,盼蔡英文總統能夠聽到大眾的訴求,進行法稅改革。

明年公告土地現值將「調降」? 巢運轟:圖利財團

今(2016)年11月開徵的地價稅調漲有感,引發不少民怨,因此地方政府在2017年的公告土地現值評議時,也面臨「凍漲」甚至「調降」的巨大聲浪,對此,巢運7日發表聲明,砲轟此舉根本是公然圖利地主、財團,呼籲地方首長應依據市價、客觀提高公告現值。

去年稅收1.97兆 財政部:創歷史新高

財政部更新去(2014)年12月稅賦收入數據,納入全部稅款後,12月稅收修正為新台幣1,216億元,較之前統計增加183億元,全年實徵淨額也因此來到1兆9,761億元,占全年度預算數105.8%,超徵1,088億元,不但繳出年增1,420億元的亮眼成績,也創下歷史新高。

不讓權益「稅」著! 投保受益人指定學問大

台灣保險覆蓋率世界第一,許多民眾都擁有二張以上的保單,因此也常有保戶對於保險的相關稅務規定產生疑問。民眾最需留意的問題,在於如果生存保險金或滿期保險金的受益人與要保人為不同一人,就可能會有相關的稅賦問題。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