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米酵菌酸」譯名被誤會與米有關!學者建議改名為椰黍菌酸

▲▼農業部代理部長陳駿季指出,米酵菌酸未污染農業生態,民眾可安心選用國產食材。(圖/農業部提供)

▲農業部指出,米酵菌酸只是譯名,和稻米沒有直接相關,學者建議改名為「椰黍菌酸」。(圖/農業部提供)

記者許敏溶/台北報導

「寶林茶室」中毒事件引發全民關注,米酵菌酸更被指為元兇。不過,農業部農糧署指出,米酵菌酸僅為「Bongkrekic Acid」譯名,其名稱與「米」並無直接相關;台大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也表示,寶林茶室使用的粿條本身並非純米製,有添加玉米澱粉,故應改名為「椰黍菌酸」比較精確,也可避免民眾誤解,而影響台灣相關產業。

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食安風暴持續延燒,衛福部已經將元兇指向米酵菌酸。但農業部昨卻在臉書指出,米酵菌酸僅為「Bongkrekic Acid」譯名,名稱和「米」並無直接相關,台灣稻穀包裝後在市場銷售,加工過程沒有經過發酵,且市售食米多數於收穫後半年內售罄,並無保存過久致病菌污染之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大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則表示,「寶林茶室」使用的粿條或河粉,本身並非純米製品,而是有添加玉米澱粉,加上未曾在純米製作的米食或米飯發現會分泌毒素的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亞型,所以「米酵菌酸」,應改名為「椰黍菌酸」較為精確,也可避免民眾誤解,而影響相關產業。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