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雨量僅16.4公釐的「火洲」吐魯番 人力引天山雪水造就「葡萄之都」

▲新疆吐魯番坎兒井。(圖/記者魏有德攝)

▲吐魯番英坎兒井的明渠出口。(圖/記者魏有德攝)

記者魏有德/新疆吐魯番採訪報導

位於南疆的吐魯番盛產各式各樣的葡萄,在年雨量僅16.4公釐、年蒸發量高達2000公釐以上的乾燥環境下,葡萄掛在樹上不採收便能自然風乾成為充滿果香甜味的「葡萄乾」,因而享譽海內外。不過,這樣的暖溫帶荒漠型氣候卻讓自古以來的居民對水資源極度渴望,也因此造就以人力開挖、引天山雪水而成的「坎兒井」。

▲新疆吐魯番坎兒井。(圖/記者魏有德攝)

▲清涼的雪水在坎兒井暗渠內流動。(圖/記者魏有德攝)

「坎兒井」和四川都江堰、廣西靈渠一同被稱為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不同的是,坎兒井的開鑿是當地居民一代一代、一段一段傳承開鑿而成。坎兒井由暗渠、竪井、明渠及澇壩(蓄水池)四個部分組成,主體深藏在地表下,以暗渠段的開挖最為艱辛,往往還得搭上人命,再由下一代繼續接手完成。

坎兒井依據「水往低處流」的原理反向開挖,從欲取得水源的耕地或民居,順著潛流水位從下游開挖明渠,逐步向上游分段確定豎井位置開挖。每挖好一個竪井,再從竪井底部向上游或下游以單向或雙向逐段挖通暗渠。

▲新疆吐魯番坎兒井。(圖/記者魏有德攝)

▲由暗渠通道順著豎井向上看。(圖/記者魏有德攝)

當地居民挖暗渠時使用的是傳統的「坎土曼(鋤頭)」或錘子,將堅硬的岩土層鑿開,相當耗時且費力,往往一待就是很長時間,下半身還經常浸泡在陰涼的水裡,工作時往往造成生命安全上的威脅,不過,為了打通乾旱之地的「生命之泉」,從古至今,當地人代代相傳,開挖出404條水坎兒井,佔全疆現存614條坎兒井的多數。

▲新疆吐魯番坎兒井。(圖/記者魏有德攝)

▲吐魯番英坎兒井內的暗渠。(圖/記者魏有德攝)

吐魯番高昌區亞爾村有條英坎兒井,總長度約3公里,豎井總數達110眼,開挖時間約在西元1700年,目前已保留下來供遊客親身體驗「火洲下的清涼」。進入暗渠渠道,人行區兩側牆壁已用現代科技加固,腳踩的透明片下便是奔流的活水,暗渠高度僅海拔10公尺左右,往豎井井口看去只見一片光亮。

坎兒井可以被稱為吐魯番的居民的「生命之泉」。憑藉著古人的智慧,天山山脈留下的雪水,在未被蒸發前利用坎兒井保存利用,孕育出這片荒地中的「葡萄家園」。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