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勞動力老化+氣候變遷 中研院籲:制訂農業基本法

▲▼ 85歲老農黃喜源種出比人頭還要大上一倍的番薯,引發當地民眾及農民熱議。(圖/記者翁伊森攝,下同)

▲台灣農業勞動力老化,圖為85歲老農黃喜源種出大番薯。(圖/記者翁伊森攝)

記者許敏溶/台北報導

台灣曾以農立國,但隨著時代變遷,農業面臨勞動力老化、小農化發展缺乏規模、全球貿易競爭和氣候變遷等挑戰,中研院今(16日)發布《農業政策建議書2.0》,指出我國農業發展面臨長期結構性困境,並提出8大政策擘劃方向,首要就是訂定《農業基本法》,釐清「農業、農村、農民」的法定地位和屬性,以勾勒未來發展方向與目標。

台灣農業曾經蓬勃發展,但隨著時代變遷逐漸失去產業活力,中研院曾在2013年發布《農業政策與科技研究建議書》,提供相關施政單位參考,但近年環境、人口、產業與全球化等變遷帶來的衝擊擴大,中研院由黃進興院士等5人擔任召集人,在今天發表《農業政策建議書2.0》,提供政府單位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研院指出,《農業政策建議書2.0》是在2013年基礎上,重新思考了農地利用、農食產業、農業科技、生態環保、教育、醫療照護、金融與人力等議題,希望打破既有的思維框架,尋覓開拓性的改革方向,以奠定下一世代農村發展的永續基礎。

新的建議書提出八大政策方向,首先就是訂定《農業基本法》,釐清「農業、農村、農民」的法定地位和屬性,以勾勒未來發展方向與目標,其次則是希望貫徹《國土計畫法》精神,公正控管優質農地與防止農地破碎化。

中研院也建議,制度改革宜超越單一農政單位,整體考量勞動人力的活化,建置實體農民學院,接著是推動以社區為本的網絡連結發展模式,培養未來農村發展人才;而因應碳匯、基因編輯及其它新興議題與科技的發展,應儘速推動法規調整,給予適當法規定義並訂定規範,以利技術之開發應用及智財權之保護,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科研環境。

此外,中研院認為,應建立農業專家系統,以國家糧食安全為首要任務,針對氣候變遷、疫情與戰爭等重要議題,協助規劃並滾動式調整農業科技研究策略,及法規修訂;另加強搜集各種農業相關資料,強化並串聯各農業科技大數據資料庫,並作為推動農業政策規劃、科技研究及推動自然資源妥善利用與保育等各項措施之重要參考資料。

最後,中研院表示,結合《食農教育法》,加強基礎農業科學科普教育,深化國民對農業的重視及基本知識,減少食物與資源浪費,以利推動碳淨零農業。

中研院也說明,這次建議書研議小組結合不同專業背景,包含人文社會科學及農業生物科技,歷時數年籌畫、討論、拜訪地方專家及在地農業從業者後,採取由下而上的觀點,從臺灣農村現有的生活面向出發,回顧歷來政策的影響,討論農村面臨的具體問題,並從生產和生態的角度,在本建議書中加入科研觀點,以期更全面地擘劃農村發展的願景。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