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地方焦點

假日來看展! 元智藝設系學子馬祖新村實驗藝廊展創意

▲元智藝設系學子馬祖新村實驗藝廊展創意

▲張卉萱、蔡榮耀、洪如旻共同創作 「Interweave space-內外空間的交織」。(圖/元智提供)

記者楊淑媛/桃園報導

週末何處去?快到中壢馬祖新村欣賞元智大學藝設系大二設計創作課程成果展「寄居共生Between Sojourn and Symbiosis」,即日起至2/12於馬村實驗藝廊展出。以「人居生活」為基礎,來發展各種尺度和設計想像的操作和練習,並以空間裝置、家具或建築介面設計來呈現,在眷村的歷史場域中探索和發現新的可能性和空間想像。

策展暨指導老師黃琬雯表示,本次共展出30位同學共25件作品,分為四個設計面向切入,包括潛意識(設計概念concept)、物關係(材料與構造material)、仿生設計(生物形態擬仿form)、有機構築(動態結構系統time),呈現藝術與設計跨域學習的多樣性和創造力,而作品與場域、作品和作品、作品與人之間,又隱約存在著複雜的對話關係,介於「寄居與共生」之間。

▲元智藝設系學子馬祖新村實驗藝廊展創意

▲盧相維作品「雙重受眾」。(圖/元智提供)

蔣馥聯老師所指導的A組「潛意識實踐椅」,從自身的潛意識出發,以自由的拼貼、繪畫來呈現本能感受到的畫面,再將這些畫面以理性的自我解構分析轉化成為概念,並同時觀察與設定使用者的角色與尺寸,最後依循概念中的邏輯組構成一張椅子,付諸實踐。其中,盧相維創作「雙重受眾」以小丑魚及海葵之間的互賴與共存關係作為概念,海葵對於其他物種具有攻擊性,但對小丑魚則是最安全的地方,以這點作出發設計一張看似危險但乘坐後會有反差感受的椅子。

▲元智藝設系學子馬祖新村實驗藝廊展創意

▲金允心作品「圓缺」。(圖/元智提供)

黃琬雯老師所指導的B組「物關係」,由拆解現成物,並分析其組成的關係,透過製圖、模型來理解不同材料與形狀的物件,存在的構成關係與物質倫理,並試著將物件的關係分類、重新定義與轉化為家具的構件和連接不同構件的組合關係。透過物關係被創造出來的家具或裝置,符合自身對需求和身體的偏好,也承載作者對「家(空間場域)」與「人」之對話關係。學生金允心創作「圓缺」,以紙管組合可彈性變動的曲線來適應使用者不同的行為和活動。透過坐這個動作去放鬆心情,將想像力跳脫到非日常的想像空間中,暫時忘記生活中的錯誤和缺失。

▲元智藝設系學子馬祖新村實驗藝廊展創意

▲謝發群作品「讀樹」。(圖/元智提供)

蘇哲甫老師所指導的C組「形式的再現」,從自然與生物的物理特性或結構行為的擬仿與美學應用出發。透過了解仿生設計、案例分析、對象研究、概念發展、原型確立到擴展與延伸至符合人體工學之家具,或呈現結構形式美學之空間裝置。謝發群同學透過瞭解樹的結構創作「讀樹」,他發現樹的支幹能夠支撐龐大的樹葉重量,是因為樹裡面有微管束的組成原理,藉此將微管束的原理轉化為現實的物件構成日常生活用具,來去延伸能夠支撐人體重量的家具。

徐顥老師所指導的D組「Form Exercise: Fluid Assemblies」,由觀察水果與黴菌的生長、繁殖與消滅之形變過程,來推演有機構築之變形歷程,或是ㄧ動態結構系統。初期以觀察長消變化,透過不同媒材來模擬紀錄,最後發展為潛藏規律的動態結構系統之傢俱或設施空間。張卉萱、蔡榮耀、洪如旻共同創作 「Interweave space-內外空間的交織」,經觀察黴菌在水果上的變化,得出的關鍵字有拉伸、交織、包覆,以此延伸成窗戶。透過裝置不同的分層,能夠看到空間的內外關係。並且連結馬祖新村的窗戶做出呼應。

2022年5月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進駐馬祖新村8號眷舍ㄧ「元創眷永」基地正式開幕後,透過桃園在地青年的創意與活力,在園區內的舉辦多次藝術與設計創作的展覽,給予馬村不同的風貌與想像,也提供年輕學子一個不同於校園,對大眾開放之展演舞台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