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別再說快篩正確率90%↑!示警「2種人驗陰」也要PCR

文/李建璋/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臨床教授、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

快篩正確性的真相

在共存的時代,快篩變成常用的自我檢測工具,這個檢測雖然和驗孕棒一樣簡單,但是要解釋它的結果,卻困難100倍。

目前在網路上查到的衛福部資訊,會告知台灣買得到的這些快篩試劑,準確率高達90%以上,但是,如果你查閱醫學頂級期刊文獻,看到的結果又是另外的風景,在靈敏度部分普遍會下降10%以上,是不是廠商送給食藥署的資料誇大正確性呢?到底誰是對的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答案是兩個都對,食藥署要求的考試是模擬考,醫學文獻上的結果是真正的指考,食藥署的數據是要求廠商使用標準品的陽性和陰性在標準的情境去做檢測, 但是真實世界病人的病毒量、檢體的品質差異很大,快篩試劑在真實的情境中的正確性不可能如實驗室一樣。

羅氏和亞培分別代表世界上兩個最大檢驗廠,他們生產的快篩試劑在真實的情境敏感度充其量就只有70%, 最近一個大規模研究統計市面上所有快篩臨床試驗的數據,靈敏度只有大部分介於40到70%之間,也就是說,每10個感染COVID的病患, 使用快篩檢驗會遺漏3個到6個病患,而且這些遺漏的病患也有一大部分是具有感染性的。

▲▼快篩試劑,家用快篩,快篩陰性。(圖/記者李佳蓉攝)

▲醫師指出,即使是大廠牌生產的快篩試劑在真實的情境敏感度充其量就只有70%。(示意圖/記者李佳蓉攝)

如果要提高快篩的陽性率,必須在接觸感染後的5天、有症狀、而且病毒量高(Ct值低於30以下)的病患,才有可能把靈敏度拉到80%以上。

除了羅氏和亞培,食藥署現在核准的其他廠商,我花了很大的力氣尋找,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發現他們有真實世界臨床試驗的資料, 他們實際的準確度無從評估。

所以,從此以後請不要再說,快篩的正確率有90%以上,真實的情況是靈敏度只有70%,有30%的假陰性。

政策和臨床的啟示有下列幾項:

1.有症狀和有接觸史的民眾,即使快篩陰性,也應該使用PCR確認。
2.一些機構(例如醫院)或是大型集會如果要使用快篩來管制進出,建議進行兩次快篩,減少假陰性的比例。
3.急診的使用原則是症狀的嚴重度,不是快篩的陰陽性,快篩陰性症狀嚴重可以來急診,快篩陽性沒有症狀,應該到門診。
4.政府要和醫學中心合約,定期做真實世界的臨床試驗,並且公佈數據,靈敏度小於70%的廠商,應該退出市場。

#快篩的問題是假陰性不是假陽性

本文經授權轉自: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臨床教授李建璋

▲成大校長蘇慧貞率副校長李俊璋、主任秘書呂佩融、環安衛中心主任黃良銘、衛保組李明吉醫師特別視察雲平大樓東側1樓快篩站。(圖/記者林悅翻攝,下同)

▲快篩試劑的價格與準確性近幾日吵不停(圖/記者林悅翻攝)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