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善良是種病態!「取悅病人格」發展3樣貌:有報復心態是其中之一

▲過度善良有時反而會得到他人的不尊重。(圖/取自pixabay)

▲「過度善良」有時反而會得到他人的不尊重。(圖/取自pixabay)

實習記者曾筠淇/綜合報導

俗話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善良是優點,但「過度善良」則是缺點。美國心理學家萊斯.巴巴內爾(Les Barbanell)認為,「善良的人害怕敵意,用『不拒絕』來獲得他人的認可。」在現今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過度善良」的人,對於別人提出的要求,都會不論對錯地達成,生怕自己的拒絕,會獲得對方的不認可,所以逼迫自己友善,然後迎合他人。

「過度善良」源於對社會的恐懼,「過度善良」的人會因為害怕別人的否定,或害怕得到不友善的言論,所以不斷壓低自己的身段,甚至有些卑微,且他們對於別人的言語、眼神都十分敏感,從小便學習如何避免他引發人敵意,大多考慮他人而忽略自己。而巴巴內爾更認為,這樣的友善已經不是一種美德,而是一種病態,並稱之為「取悅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類型的人,內心可能已經有些不悅,但仍表現出贊同他人的模樣,希望能滿足對方要求,無法輕易對他人說「不」,巴巴內爾也在2006年時,於他的著作《揭開友善的面具》(Removing the Mask of Kindness)中提到,「極端無私」是一種用來「掩蓋心理和情感問題的性格特徵」,習慣取悅別人者,常活在害怕「敵意」、「拒絕」的恐懼中,對人際關係缺乏安全感,且害怕被孤立。

▲過度善良有時反而會得到他人的不尊重。(圖/取自pixabay)

▲「取悅病」的人即便心裡不耐煩,仍不會透露於表情。(示意圖/取自pixabay)

同時,有這類人格特質的人,在他們身上可能會發展出以下三種情況,第一種是把對社會的恐懼轉移至他處,並藉此找到突破的出口來支撐自身脆弱;第二種是在嘗試友善以後,爆發出想報復的想法,他們並不是真正心地善良,而是期待獲得認可,因此當他們對認可倦怠時,便可能轉移成報復心態;第三種則是真正心地善良,但又有病態的人,一生只為別人好,卻無法找到突破的出口,也不願將痛苦報復於別人身上,因此只能一直活在痛苦中。

「過度善良」的人時常妥協,無法堅持自己的想法,被別人牽著鼻子走,這些都與缺乏安全感有關,這類的不安全感則很可能源於原生家庭、被同學排擠等因素,所以總委屈自己,選擇討好別人,害怕一不善良,又會被討厭。而這種病態的情況很難在一時之間改變,這類人只能努力嘗試多說「我要」、「我想」,試圖為自己發聲,慢慢改善,在接受別人要求以前,不違背自身意願,多愛自己一點。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