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慈濟論壇」落幕 分享「慈悲喜捨」的入世大愛精神

▲第四屆「慈濟論壇」以「佛教普世性與慈濟宗門的開展」為主題,探討現代佛教團體如何傳承二千多年前佛陀的教法。(圖/慈濟大學提供,下同)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為期2天的2016年第四屆「慈濟論壇」,於10月2日圓滿落幕!這場以「佛教普世性與慈濟宗門的開展」為主題,探討現代佛教團體如何傳承2000多年前佛陀的教法,以慈悲喜捨的入世行動,積極回應時代議題共同為佛教對當前社會的貢獻與價值,提出智慧與慈悲的論述。

自1966年起,證嚴法師承印順導師一句「為佛教,為眾生」的教誨,從慈善起步,對應著不斷變動的時代環境,不斷因為社會需求推展到醫療、教育、人文、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環保與社區志工等四大八法,帶動了數以百萬計的追隨者,凝聚了個人對宗教信仰的虔誠,轉化為群體回饋社會公益的能量,甚至推廣到全球56個國家地區,都有慈濟志工的身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樣一群龐大的志工力量,引起全球研究宗教的學者矚目,紛紛進行慈濟研究。與會的學者、美國哈佛大學商業管理學院暨甘迺迪政府學院赫曼‧李奧納(Herman Dutch Leonard)教授表示:慈濟是當今在人道救援與發展中,最有影響力與效率的組織之一。而,是什麼機制,可以讓慈濟有這般非凡的能力?他認為,慈濟最成功的關鍵,就是志工培訓與隨機應變的決策模式;慈濟的成功,靠的是「行願」,是承諾,是對核心價值的實踐,而不是凡事計劃完整才行動。

慈濟基金會文發處主任何日生教授指出,證嚴上人帶領的慈濟宗門主張「平等地愛一切人,並啟發一切人都能愛人,最終做到用愛回應仇恨」。這理念與實踐跨越宗教、種族、國界與文化的藩籬。

何日生以他親自參與慈濟的經驗,將慈濟慈善志業之實踐目標歸類為三:一是「教富濟貧」,強調以無分別心愛一切人;二是濟貧教富,強啟發貧者之愛心,再去幫助更窮困的人;三是怨親平等,用愛消弭仇恨。

在2天的論壇召開期間,各國專家學者、法師、神父,分別透過不同的案例與論述,探討慈濟如何落實人人心中有佛、行中有法,發揮無私濟眾的宗教情操,進而引導讓社會淨化、人心祥和的志工精神,而獲得各領域人士的重視外,並分享慈濟大愛精神對推動「利他主義」走向國際化的影響提出精闢的看法。

此次,2016年第四屆「慈濟論壇」共有來自美國、德國、大陸、印尼、英國、尼泊爾、泰國、南非、土耳其、台灣總計10國專家學者及宗教家參與此次宗教論壇盛會。更有高達3883位人士與會把握機緣,聽取「十方法香」的分享。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