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today > 熱搜關鍵字 > 後備戰力

後備戰力

張誠/2021版《中國軍力報告》說些什麼?

美國國防部11月3日公布2021版《中國軍力報告》,詳述中國大陸的軍事能力進展及其戰略目標,美國將重點放在2030年解放軍將擁有1,000枚核彈頭,研討其對美國的威脅。除此之外,該份報告還透露什麼訊息?

李洙正/一線部隊資源 會被「下部隊」排擠

國防部於2021年9月27日證實,新版軍事訓練役「5+11」上路。未來役男完成入伍訓之後,仍須實施為期十一週的第二階段戰鬥兵訓練,即恢復過往的下部隊制度。根據《中央社》等媒體報導,邱國正部長表示「有部隊經驗是好事」。

立院三讀新設「全民防衛動員署」 資通電軍改直屬國防部

立法院會21日三讀通過《國防部防衛後備動員署組織法》草案、《國防部組織法》、《國防部參謀本部組織法》等修正草案,明定國防部新設全民防衛動員署,整併後備指揮部、國防部作計室、全民防衛動員室,最快2022年1月成立。

後備動員署規劃設置1署長、3副署長 資通電軍改直屬國防部

行政院日前通過行政院組織調整等法案,將新設國防部「防衛後備動員署」,整併後備指揮部、國防部作計室、全民防衛動員室,最快2022年1月成立。根據國防部最新報告指出,後備動員署署長為中將編階,並設有三席副署長,後備指揮部改隸防衛後備動員署。此外,資通電軍指揮部也將改為國防部直屬軍事機構。

國防部2022新設後備動員署 2024年起教召全面「1年1訓、1次14天」

行政院會日前通過行政院組織調整等法案,將新設國防部「防衛後備動員署」,整併後備指揮部、國防部作計室、全民防衛動員室,如獲立院支持明年1月即成立。國防部表示,為符合公平原則,並提升後備部隊選充率,自今年起,退伍8年內教召未滿4次的軍士官,已延長至12年;此外,教召訓練規劃將從2022年起試行「1年1訓、1次14天」,將在2024年起全面實施,以強化後備整體戰力。

軍事家/延長後備教召時間 有利軍隊戰力提升?

雖然一次大戰是動員制度發揮作用的經典戰爭,但隨著時代與武器進步,後備與動員需做適當的調整,後備兵力不是不能戰但需經過適當的訓練並給予適當的武器與裝備,否則的話將只能成為戰場勤務隊之類的勞務運用,就兵力運用的角度來說並不划算。

揭仲/論國軍後備戰力調整(下):如何在啟戰時形成有效戰力?

國防部應該務實地將這些單位的人力與資源集中,編成數量較少、卻有可能在啟戰時派上用場的後備旅,擔任「縱深及城鎮守備」任務。因為只有在啟戰時能形成戰力的後備部隊,才真正有意義。

揭仲/論國軍後備戰力調整(上):共軍犯台戰力成長所造成的挑戰

若共軍發動「聯合火力突擊作戰」時,國軍的後備旅還未完成與常備部隊的交接;就意味著當共軍發動「聯合登島作戰」時,國軍地面部隊「常備打擊、後備守土」的戰術構想將無法實施,造成極大的混亂。

黃竣民/「新動員『堪』亂」要亂多久?

我國後備實際召訓的人數占目標召訓人數的比率約只有7成,平時超過一個月時間有預警的後備召集,都只有這種數字,那等到戰時交通、通訊一片混亂的時候,請問會有幾成報到率?還要再繼續沈醉於理想化的環境做後備動員計畫嗎?

傳提升後備戰力「越級呈報」蔡英文 國防部駁斥:政院皆充分掌握

因應兩岸情勢緊張,國防部加速調整軍力整備,不過外傳國防部越過行政院,直接向總統呈報提升後備戰力規劃,引發政院不滿。對此,國防部23日駁斥,相關規劃進度行政院皆有充分掌握,媒體報導內容純屬臆測,與事實不符。

張光球/教召延長不如恢復徵兵制

軍人是最不願意戰爭者,因為他們清楚戰火的無情,但在保衛家園的使命下,他們定當全力抵禦外侮。政府應該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一至兩年期的徵兵制,落實精兵制度,讓對台敵意者不敢越雷池一步。

張誠/吳怡農的「國土防衛部隊」,渣嗎?

「濱海決勝、灘岸殲敵」讓戰爭發生在海岸線邊,國軍應更積極地將戰爭發起的第一線向海岸線外推,以「決戰境外、源頭打擊」的戰略,強化國軍的制空權、制海權,建立國軍「跨海作戰」能力,才能大幅降低「反渡海作戰」及「國土防衛」的負擔。

黃竣民/全民皆「兵」 會不會「兵」過頭了?

如果進營區兵都當不好了,在家是要當大頭兵?現役陸軍野戰部隊的訓練情況如何,相信大家心知肚明,其次是後備部隊現在戰力低下的慘狀也不言而喻,如果還要補上順位更排在後面的「國土防衛部隊」,即便理論上都行得通,實際上卻也是問題叢生。

單厚之/充實後備戰力不能頭痛醫腳

軍方最近不斷拋出各種改革方案,改變的幅度不小,卻看不出完整的規劃跟思維。國防部現在看著網路風向,敲鑼打鼓的閉門造車,難免將來要落得跟勞保一樣虎頭蛇尾的下場。

施孝瑋/台海風雲起 全募兵與後備動員足堪禦敵?

國防部此時推出強化教召,希望藉由每年教召加倍時間,以彌補人力不足並強化後備戰力,且又不需重回2年制義務役,但是整體難度很高。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