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錯一千年的成語!故宮展出蘇軾《赤壁賦》 意外打臉教育部

▲▼寫錯一千年的成語!故宮展出蘇軾《赤壁賦》 意外打臉教育部。(圖/台北故宮)

▲故宮展出蘇軾《赤壁賦》親筆手書真跡,意外揭露千年之誤。(圖/台北故宮)

記者柯沛辰/綜合報導

「滄海一粟」是人人琅琅上口的成語,比喻事物渺小而微不足道,而教育部也在國語辭典中註明出處是蘇軾的《赤壁賦》。不過,故宮最近展出蘇軾親筆手書的《前赤壁賦》,被發現帖中原文寫的是「渺浮海之一粟」,根本不是「滄海一粟」,疑似是後人抄寫筆誤,才導致錯誤以訛傳訛,誤傳千年。

《赤壁賦》有前、後2篇,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3年後,於元豐五年(1082年)寫下的作品。當時蘇軾是黃州團練副使,先後2次遊覽了黃州附近的赤壁,寫下兩篇赤壁賦,其中《前赤壁賦》便寫於首次遊覽赤壁時,目前現存唯一的親筆手書保存於台北故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今故宮展出蘇軾《前赤壁賦》,可見原文寫著「寄蜉蝣於天地,渺浮海之一粟」,並非是滄海一粟。至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錯誤?中國大陸學者姜舜源2013年曾推測,可能是「滄」和「浮」字形相近,加上真跡只有少數人能看到,才會在傳抄或出版印刷過程中誤植。

其次,從語意來看,「滄海一粟」指的是大海中的一粒米粟,「浮海一粟」則是浮在海面的一粒米粟,顯然後者更具意境,也更加合理。對此,故宮也坦言,可能是後世抄寫錯誤,但其實上述兩者意思都說得通,目前通行最多的版本是「滄海一粟」。

不過,這個流傳千年的錯誤,也留在了教育部的國語辭典裡。實際上網查詢,教育部網站寫的是「滄海一粟」,釋義為大海中的一粒米粟,比喻渺小而微不足道,引用原文內容為「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國高中教材也如出一轍。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