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新冠疫苗及藥物研發「一猴難求」 5年漲4倍...25萬一隻都買嘸

▲新冠疫苗及藥物研發遇上實驗猴「有價無市」的情況。(圖/翻攝新華網)

▲新冠疫苗及藥物研發遇上實驗猴「有價無市」的情況。(圖/翻攝新華網)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各國相繼投入疫苗及藥物的研發之戰,不過,外界很難想像,活潑好動的小猴子成了這場戰役中最搶手的資源之一。中國實驗靈長類養殖開發協會書記趙勝利表示,實驗猴身價從2016年的1.5萬元人民幣(約6.4萬元新台幣)/隻飆升到現在的6.2萬元(約25萬元新台幣)/隻,「局面就是一猴難求,更準確地說,是有價無猴。」

▲▼實驗猴,恆河猴。(圖/達志/美聯社)

▲大陸幾年前因實驗猴產出過量而暫停種猴進口。(圖/達志/美聯社)

《中國新聞週刊》報導,「沒有餘量,都賣完了。」這是江蘇兆生源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文在一小時內接到的第二通「買動物」的陌生電話。從去年開始,一些原本沒有生意往來的朋友也開始找張文「買猴子」、「買比格犬(米格魯)」來做實驗,而張文的老客戶們早在一年前就簽好了下一年的訂單。

任何一款新藥上市前,都得進行人體臨床實驗,實驗前最後一道關卡便是要在動物身上作安全性評價,但目前擺在全世界科學家面前的一道難題便是,新冠疫苗及藥物研發任務緊迫,但能立即使用的實驗猴卻不多。

據悉,每隻在大陸出售的小猴子都有一個由猴場發出的身份證(ID),這些ID是「商品猴」家世清白、品質優良的證明。一隻小猴子從野外走向「商品」,需要兩代猴的努力。按規定,每隻實驗猴必須有詳實的遺傳檔案和健康檔案,只有要求的病原微生物檢測陰性、人工飼養的第二代及其後代才能用於實驗研究。

趙勝利分析,猴子從出生到性成熟,一般需要五年,正常情況下每次生一胎,「實驗猴作為一種寶貴的動物資源,不像工業產品一般,下了訂單就能馬上生產,第一批二代商品猴最快也要8年才能出欄,這是當前甚至今後三到五年實驗猴供應緊張的一個客觀因素。」

▲陝西某醫院用恆河猴作器官移植實驗。(圖/翻攝新華網)

▲陝西某醫院用恆河猴作器官移植實驗。(圖/翻攝新華網)

數據顯示,大陸目前兩種主要實驗猴(食蟹猴、恆河猴)約24萬餘隻,除幼猴、種猴外,實際商品猴約10萬隻,去除被海外預訂、包銷或年齡不足及「更年期」猴,存量僅有約3萬隻。其中,食蟹猴佔大陸實驗猴產業總量的80%~85%,需要從東南亞引進。

對於「一猴難求」的深層原因,中國實驗靈長類養殖開發協會創始人熊萬華表示,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大陸實驗猴產業的主營業務「出口」受到影響,猴子一度滯銷,但國內實驗猴的存欄量仍在增長,至2013年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峰,有近30萬隻,「正是在此種背景下,中國暫停了種猴的進口。」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