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突破量子霍爾效應百年體系 涉足三維領域成果登《自然》

▲▼量子霍爾效應,修發賢。(圖/研之成理微信公眾號)

▲修發賢課題組主要從事拓撲狄拉克材料的生長、量子調控和新型二維原子晶體的器件研究。(圖/研之成理微信公眾號)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上海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實現重大突破,發現了基於外爾軌道的三維量子霍爾效應,是自霍爾效應發現的一百多年來,首次涉足三維領域,修發賢課題組的研究推動這一基礎學科領域前進了一大步。該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18日在《自然》(Nature)雜誌發表。

根據復旦大學新聞文化網顯示,量子霍爾效應是20世紀以來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至今為止已有4個諾貝爾獎與其直接相關。但一百多年來,科學家們的研究仍停留於二維體系,從未涉足三維領域。

修發賢課題組在拓撲半金屬砷化鎘納米片中發現,由外爾軌道形成的新型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直接證據,邁出了從二維到三維的關鍵一步。這篇題為《砷化鎘中基於外爾軌道的量子霍爾效應》的論文於18日線上發表於《自然》,其中,修發賢是通訊作者,復旦大學物理博士生張成,復旦校友、康乃爾大學博士後張億和復旦大學物理博士生袁翔為共同第一作者。

給電子「定規則」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真的存在嗎?

菜市場常常熱鬧非凡,熙熙攘攘的人群四處擁擠,在導體中運動著的電子也是這樣,沒有明確的方向和軌跡,在運動的過程中還會使導體發熱、產生能量損耗。但井然有序的高速公路就不一樣了,汽車在各自的路線行駛,如果電子也能如此,按照一定的規則有序運動,那麼在傳輸過程中,能量損耗會大大減少。

美國物理學家霍爾早在130多年前就發現,對通電的導體加上垂直於電流方向的磁場,電子的運動軌跡將發生偏轉,在導體的縱向方向產生電壓,這個電磁現象就是「霍爾效應」。如果將電子限制在二維平面內,在強大的磁場作用下,電子的運動可以在導體邊緣做一維運動,變得「守秩序」。

但以往的實驗證明,量子霍爾效應只會在二維或者准二維體系中發生。對此,修發賢表示,「比如說這間屋子,除了上表面、下表面,中間還存在一個空間,在天花板或者地面上,電子可以沿著邊界線有條不紊的做著規則運動,像是兩列在各自軌道上飛奔的火車。」那麼,在立體空間中呢?

把「房子」放歪 發現來源於外爾軌道的運動機制

「我們在砷化鎘納米片中看到這一現象時,非常震驚,三維體系裡邊怎麼會出現量子霍爾效應」修發賢及其團隊在2016年第一次用高品質的三維砷化鎘納米片觀測到量子霍爾效應的時候,就像看到汽車飛到空中那樣又驚又喜。他們的這一發現發表在了《自然•通訊》上。

在樣品製備過程中借鑒了修發賢團隊前期已發表的經驗,日本和美國也有科學家在同樣的體系中觀測到了這一效應。但遺憾的是,基於當時的實驗結果,實際的電子運動機制並不明確。對此,修發賢課題組想了一個辦法,他們利用楔形樣品實現可控的厚度變化,「我們把「房子」放歪了,「房子」內部上下表面的距離就會發生變化。」

通過測量量子霍爾平台出現的磁場,可以用公式推算出量子霍爾台階。實驗發現,電子在其中的運動軌道能量直接受到樣品厚度的影響,這說明,隨著樣品厚度的變化,電子的運動時間也在變,因此,電子在做與樣品厚度相關的縱向運動,其隧穿行為被證明了。

修發賢表示,「電子在上表面走一段四分之一圈,穿越到下表面,完成另外一個四分之一圈後,再穿越回上表面,形成半個閉環,這個隧穿行為也是無耗散的,所以可以保證電子在整個迴旋運動中仍然是量子化的」。整個軌道就是三維的「外爾軌道」,是砷化鎘納米結構中量子霍爾效應的來源,至此,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奧秘終於被揭開。

 ▼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示意動畫。(影/澎湃新聞/研究團隊提供)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