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重生

走過人生風雨,
迎向彩虹的生命故事

 

「逆境」,一道在作文中經常出現的考題,對很多人來說,也許可以用文字堆疊鋪陳各種苦難,再用華麗的詞藻描繪克服苦難的歷程;然而,真的身歷其境、面臨絕境的當下,恐怕是難以言喻的人生難題。

逆境,總會遇到光!在人生的航程中,總會有順風順水的美麗航程,也有遭遇驚濤駭浪的艱困旅途。《ETtoday新聞雲》挖掘四個迎戰逆境,在洶湧浪濤中扮演勇敢舵手的重生故事,他們用刻骨銘心的經歷告訴我們,沒有礁石,就沒有美麗的浪花,風雨逆境過後,總會出現一道彩虹,希望讓身陷逆境的讀者,也能看到一絲希望之光。

 

台灣身障滑板第一人!建中罕病生拍英語短片 全球網友見證「板上飛翔」

▲建中罕病生顧文凱在滑板中,看到最帥的自己。(圖/顧文凱提供)

17歲建中罕病生,因罹患先天性運動感覺神經病變,只能以輪椅代步,但他也嚮往跟其他男同學一樣,可以在球場上自由碰撞跑跳,他靠著影片自學,挑戰身障滑板運動,不但成為台灣身障滑板第一人,也拍攝英語短片,讓國際網友看到他在「板上飛翔」。
 

「我是Kevin,我無法站立,今天跟各位分享我如何玩滑板」,17歲的台北市建國中學高二生顧文凱,罹患先天性運動感覺神經病變,四肢肌肉萎縮,只能以輪椅代步,卻喜歡挑戰極限運動,用手溜滑板,英語流利的他,製作英語短片放上個人IG,吸引國際網友點閱,還被巴西知名身障滑板選手Daniel Amorinha轉貼。勇敢克服逆境的生命力故事,也獲建中提報榮獲今年總統教育獎。
 

顧文凱罹患罕見的先天性運動感覺神經病變,在11個月大時就病發,四肢逐漸退化,從小二時開始,走路經常跌倒改坐輪椅,到了小三之後,就再也沒走過路了。但想要自由移動的渴望,一直在顧文凱心中滋長著。

▲建中罕病生顧文凱用手玩滑板,展現堅毅的生命力,獲學校提報總統教育獎。(圖/記者楊惠琪攝)

 「只要可以帥,不管身體如何,我都要去嘗試」,挑染著金髮、長相帥氣,兩腳穿著不同顏色球鞋的顧文凱,從國中開始接觸國外身障者的滑板影片,便一頭栽進身障滑板世界,看國外影片學習技巧,從一次次摔得鼻青臉腫、大熱天到陰雨天苦練中,慢慢累積技巧,也在父親幫忙調整與固定滑板工具後,現在上下斜坡、甩尾轉彎、翹板與下階梯等動作,通通難不倒他,他說:「我在滑板中,看到最帥的自己。」

▲儘管常摔得鼻青臉腫,顧文凱對身障滑板運動仍樂此不疲。(圖/顧文凱提供)

因為雙腳無法施力,顧文凱只能用兩手推地滑板,但手腕嚴重萎縮沒有力氣,主要是靠著核心肌群和胸肌等身體部位施力,每次下場練習時,得先在手腕綁繃帶跟護墊,避免擦傷或瘀青,然後坐在滑板上,再把大腿跟腳掌,用皮帶和魔鬼氈固定起來,身體才不會一下子就摔飛。
 

「滑板對我的意義重大,就像給了我一對自由的翅膀,可以自由移動」,顧文凱說,只有在滑板時,他才能感受到真正的「滑板自由」,目前國內身障滑板並不盛行,幾乎找不到同好,一開始是帶著不服輸的想法,想要克服障礙學會滑板,現在則是想透過影片,推廣身障滑板,期望讓更多台灣身障者一起體會板上飛翔的樂趣。

 

▲顧文凱雙手嚴重萎縮,只能靠著用右小拇指提筆寫字、左手當肉墊撐住筆桿。(圖/記者楊惠琪攝)

 顧文凱說,許多國外身障滑板影片,只有動態影像,沒有文字或口語解說,因而決定製作英語短片推廣,果然吸引很多國際網友點閱,甚至有次練習影片被國際知名的巴西身障滑板選手Daniel Amorinha轉貼分享,讓他相當興奮,希望自己的滑板影片可以激勵更多人。
 

因為是極重度多重障礙者,顧文凱雙手只剩下右小拇指可施力,只能用左手當肉墊撐住筆桿,一筆一畫寫筆記,視力也退化到必須用擴視機輔助上課,但課業仍維持好成績,國中畢業不靠特殊加分就考取第一志願建國中學,高中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他還創立學校社團、為偏鄉學童上英語課,活出比一般高中生更精彩的校園生活,為此贏得今年總統教育獎。

▲建中罕病生顧文凱用手推地滑板,享受滑板自由。(圖/顧文凱提供)

 「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一般人,只是剛好坐輪椅而已」,顧文凱說,從小父母就灌輸他,因為身體障礙、行動不便,所以要比一般人加倍努力,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對他而言,身體障礙反而是一種優勢,因為每當身障的自己,小有成就時都會被「放大」,甚至可以激勵其他人,「所以我特別喜歡嘗試別人認為我不可能做到的事,希望藉此激起更多的漣漪。」
 

顧文凱的母親說,文凱從不把自己當成特殊生,什麼事都想嘗試,幾經拉扯後,決定以兒子的意念為主,用「當他的手腳」陪伴著,現在連自己也跟兒子一樣迷上玩滑板。她說,文凱總帶領我們體驗不同的新視界,「他真的是我們家的驚喜,是上天賜予的禮物。」

延伸閱讀 獨/台灣身障滑板第一人! 「建中罕病生」拍英語短片IG躍國際 延伸閱讀 獨/只剩右小拇指可施力!建中顧文凱滑出生命力 角逐總統教育獎

懷孕陪1歲女抗癌 產後她和丈夫也罹癌「只希望女兒長大忘了痛」

▲可可一歲罹患血癌,小小年紀就要忍受化療之苦。(圖/傅琪珊提供)

當一家四口有三人罹癌,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都病了,會是什麼樣的人生絕境。經歷癌症風暴重創家園後,傅琪珊和丈夫攜手抗癌、重建家園,並在網路書寫全家的抗癌日記,期盼透過文字治癒傷痕,記錄這場勝利的里程碑,更希望讓身陷黑暗的朋友,也能找到自己的生命之光。
 

「醫生,我女兒已經罹癌了,我不能再生病。」原本擔任護理師的傅琪珊,懷孕6個月時,1歲多女兒被診斷出血癌,緊接著1年內,她和丈夫也相繼罹癌,全家接二連三成為癌症病患,走過漫長的痛苦治療期,靠著文字治癒心中傷痕,在部落格分享抗癌歷程,感動許多網友。

▲可可共完成了120次周邊血液化療、25次背針化療。(圖/傅琪珊提供)

 今年36歲的傅琪珊,和在竹科工作的丈夫育有兩女,在2017年4月懷孕6個月時,1歲多的大女兒可可被診斷出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挺著大肚子陪伴女兒接受緊鑼密鼓的化療療程,同年7月產下小女兒後,還來不及享受喜獲兒女的喜悅,換她被宣告罹患卵巢癌,丈夫也在同年檢查出肺腺癌,「本來已經夠狂風暴雨了,沒想到和老公相繼罹癌,就像土石流撞破家園。」
 

傅琪珊頂著大肚子,強忍懷孕後期的不適,陪伴女兒化療、打針、吃藥,第一次住院就是50天,沒生過什麼病的可可,開始天天打針吃藥、每周化療,「從一開始的狂哭、尖叫,到後來嗓子哭啞了,這才真正感受到什麼是錐心刺骨之痛」。經過3年來密集的療程,可可共完成了120次周邊血液化療、25次脊髓內注射的背針化療,目前仍在觀察期。

▲可可的童年時光幾乎都在醫院度過。(圖/傅琪珊提供)

 傅琪珊說,「化療把可可變成頭髮稀疏的小老頭,這些藥物把她變成另一個孩子。」但她慶幸,可可年紀小到不知道「聞癌色變」,雖然每次治療後的副作用都很痛苦,「但哭一哭就過了,爸爸媽媽逗一逗之後,又能在病房裡唱歌、看卡通揮舞著雙手跳舞。」
 

傅琪珊產後又被宣告罹患卵巢癌,醫生建議立刻進行子宮、卵巢摘除手術,讓她一度哭著寫下遺書。她說,自己面臨癌症開刀、還要照顧病童與嫩嬰,連丈夫也得了肺腺癌,「只能選擇每天與悲傷共存,即便自己有信仰,但苦難到禱告的話都說不出來。」

▲傅琪珊在部落格分享全家抗癌歷程,暖哭網友。(圖/傅琪珊提供)

「治療過後,就像一片狼藉的災難現場」,傅琪珊說,即便已經結束治療,但每次在手機看到癌症相關訊息,還是會發抖、想要馬上滑掉訊息,就連長輩也說「以後不要跟可可說,讓她忘了就好」,她才驚覺,原來一家人心裡的傷,一直都在,後來決定勇敢面對,用文字治癒傷痕。
 

傅琪珊從去年7月開始在網路寫下一家人的抗癌日記,細膩文字,感動許多網友。她說,期盼透過文字書寫,真正走出傷痛,也想為可可記下這場「勝利的里程碑」,日後在人生路感到挫敗時,都別忘了自己曾打過這麼難的一場戰役,「更希望女兒長大忘了痛。」

延伸閱讀 獨/懷孕陪1歲女抗癌 產後她和丈夫也罹癌「希望女兒長大忘了痛」

愛無國界!失聯移工5歲女罹癌「翻山越嶺求醫」 北醫組跨國醫療團救命

▲印尼籍失聯移工Yuli細心照顧女兒Mozha。(圖/記者楊惠琪攝)

外籍移工肩負台灣無數家庭長照工作,也是台灣各地工廠、農漁牧重要的勞動力,當面臨異鄉傷病時,因為語言、文化、種族、經濟限制,成為醫療弱勢中的弱勢。藏身在台中梨山的5歲女童Mozha,罹患髓母細胞瘤,父母是印尼籍失聯移工,母親帶著她翻山越嶺到都市求醫,在社工與醫療團隊攜手下,讓這名在台灣沒有身份的小女,順利展開醫療與復健之路。


住在台中梨山的5歲女童Mozha,父母是無居留證的印尼籍失聯移工,從出生就在深山原野間生活著,直到3歲那年被診斷出罹患髓母細胞瘤(腦癌),母親Yuli冒著被遣返回國的風險,不惜翻山越嶺帶著女兒到都市求醫。在台灣關愛基金會、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和社政單位攜手下,讓這名父母來自異鄉、在台灣沒有身份的小女孩,展開醫療與復健之路。

▲Mozha在醫院接受復健治療。(圖/台灣關愛基金會提供)

印尼籍移工Yuli於2013年來台工作,在梨山認識同樣來自印尼的先生,兩人在2018年在台灣結婚並生下女兒Mozha,因為失聯移工身份,一家三口藏身梨山,原本計畫等Mozha滿4歲時就要離台。
 

但在3歲那年,整天在鄉間田野間跑跳的Mozha,突然走路頻頻跌倒、四肢癱軟,眼神也變得渙散,無法對焦,愛唱歌的她,竟連整天掛在嘴邊的「媽媽」都說不出來。

 

▲印尼籍失聯移工Yuli細心照顧女兒Mozha。(圖/記者楊惠琪攝)

看著女兒病況嚴重,Yuli冒著被查緝的風險,帶著女兒下山求助台灣關愛基金會,在社工人員協助下送往萬芳醫院就醫,隨即進行第一次手術,後因病情治療需求轉送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接著進行第二次手術,以及後續的放療、化療與復健治療等療程。
 

因雙親身份關係,Mozha沒有健保,父母在台工作薪資也多半支付原鄉年邁老父母醫療費用,逾百萬元的醫療費,一度讓Mozha的治療被迫中斷。後來在關愛基金會、北醫、台北市社會局與移民署等單位協助下,Mozha取得臨時居留證及重大傷病身份,讓她得以留在台灣獲得完善的醫療照顧。也在北醫社工室積極奔走下,已募得大部分醫療費。

▲經過一年多的治療,Mozha已能在媽媽的攙扶下行走。(圖/記者楊惠琪攝)

Yuli說,女兒剛發病時,她呆坐在台灣關愛基金會門口,不知所措,失聯移工身份、沒有足夠的醫療費,人在異鄉又面臨傷病困境,只能以淚洗面,沒想到從基金會、醫院到社政單位,都願意伸出援手,「終於可以聽到女兒再次叫一聲媽媽」,讓她充滿感激。
 

「我們可以怎麼幫她?」北醫小兒血液腫瘤科主任劉彥麟說,看到Mozha第一個想法就是,這個在台灣出生的印尼女孩,生了這麼嚴重的病,要如何克服身份、國籍限制與經濟難題,讓她可以盡快接受治療,尤其病情惡化得很快,從醫療團隊到社政、社福單位,都在跟時間賽跑,「人命優先是大家的共識」。

▲在發病前,Mozha原本是愛在森林跑跳的小女孩。(圖/Yuli提供)

劉彥麟說,Mozha病程發展快速,短短三周,就讓這個愛在森林跑跳的小女孩,到院時已經是四肢癱瘓、失語、腦水腫影響視神經,經過一年半的治療,目前僅剩最後兩次化療就完成,預估成功率可達八成,後續只要持續復健,可以慢慢恢復往常生活。
 

為了讓Mozha恢復健康,北醫由兒童神經外科醫師黃棣棟、陳淑美、小兒腫瘤科醫師劉彥麟、何宛玲以及放射腫瘤科醫師李欣倫組成醫療團隊,並由全球兒童癌症權威、台北癌症中心兒童腫瘤團隊召集人梅傑斯教授(Dr.James S. Miser)擔任醫療團顧問。讓這名父母來自異鄉、在台灣沒有身份的小女孩,也有平等就醫的機會。

延伸閱讀 獨/失聯移工5歲女罹癌「翻山越嶺求醫」北醫組醫療團隊救命

黃子佼「天下稿費」捐給他 7歲癌童哲哲:我會努力打敗大魔王

▲癌童哲哲畫圖感謝各界捐款。(圖/黃淯浩提供)

孩子生病,當父母的最痛。音樂老師黃淯浩不忍七歲兒子,經過一年的癌症治療與手術折磨,短短一年又復發,應該要快樂的童年,幾乎都在醫院度過。為了幫兒子籌募千萬醫藥費,他在社群平台發起一項公益計畫,意外獲得知名藝人黃子佼捐款援助,也為全家開啟另一扇希望之窗。
 

藝人黃子佼因不滿《天下雜誌》擅自刪減他所撰寫的專欄文章,宣布終止合作,並將6位數的稿費全數捐給年僅7歲、罹患兒童神經母細胞瘤的癌童哲哲,其父親黃淯浩是國內多所中小學音樂社團指導老師,曾教導過的學生協助設置粉專籌募千萬元醫療費,目前已募得近千萬元善款,讓他感動的說:「台灣最美的風景真的是人。」
 

 

▲去年7月哲哲癌症復發,再一次經歷癌症治療之苦。(圖/黃淯浩提供)

黃淯浩和妻子都是音樂老師,在各中小學和音樂教室四處兼課,因為沒有固定收入,在桃園楊梅租屋生活。小兒子哲哲在五歲時,被醫生判定罹患神經母細胞瘤第四期,肝腎之間有顆5公分大的腫瘤,全身血液、骨頭也都有癌細胞的蹤影,因而開啟一家人跟癌細胞的奮鬥冒險之旅。


黃淯浩表示,哲哲一確診就被宣告第四期,立即接受化療、幹細胞移植、放射治療等療程,前後治療花了一年時間,期間還因為胰臟發炎,進行膽囊切除手術,「5歲的時光,幾乎都在醫院度過」,數十萬元的自費醫療費,所幸有林口長庚醫院基金會幫忙,才能度過經濟難關。
 

去年七月,哲哲再度復發,癌細胞又一次攻擊全身。黃淯浩說,看著哲哲身體越來越虛弱,身高120公分、體重卻不到14公斤,就跟所有癌童家長的擔心一樣,「不知道孩子可以撐到什麼時候」。跟醫生討論後,決定嘗試一種新型的癌症免疫療法GD-2,但尚未通過健保給付,治療費用約需1000萬至1500萬元。

 

▲為了陪伴兒子抗癌,黃淯浩也剃了大光頭相伴。(圖/黃淯浩提供)

「只要有一線生機,當父母的怎麼可能放棄」,黃淯浩說,本來打算四處借款籌募,後來在學生協助下,在臉書設置粉專「哲哲抗癌手札」,提出募款計畫並記錄哲哲的抗癌日記,經各界轉載後,意外獲得廣大迴響,甚至連黃子佼也捐出6位數稿費,如果善款有剩餘,將全數捐給兒童癌症基金會與神經母細胞瘤關懷協會。
 

黃淯浩說,孩子罹癌比自己生病更心痛,小小身軀布滿針孔,大人的眼淚不知流了多少,但還是得打起精神,唯有父母的態度正向,孩子才會保持愉快心情對抗病魔。還好哲哲年紀還小,經常痛過就忘了,甚至會安慰大人說:「放心,我會努力加油打敗大魔王。」

延伸閱讀 黃子佼「天下稿費」捐給他 7歲癌童哲哲:我會努力打敗大魔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