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today > 熱搜關鍵字 > 張馨之

張馨之

讓好玩變藝術!不二良的釣魚小兔風靡新竹市

新竹市美術館《好玩藝兒─玩具‧遊戲‧當代藝術展》於兒童節前夕的4月2日開展,其中藝術家不二良創作的釣魚小兔造成風靡,吸引上千位大人小孩到場「玩藝術」,策展人沃沃美學藝術總監張馨之表示,「我們把藝術變好玩,把好玩變藝術」,讓所有人都能更親近當代藝術。

宜居新竹市 張馨之返鄉創立「沃沃美學」

新竹女中畢業的張馨之,至外地求學工作十多年後,決心返回故鄉新竹市定居,並創立「沃沃美學」,致力提升在地美學素養,市長林智堅15日前往參訪,他表示,上任後推動舊城區再生、發展香山等政策,越來越多年輕人返鄉發展,代表新竹市是一座適合生活、成家、留下來的城市。對於張馨之返鄉為藝文推廣盡一份心力,他也表達感謝與肯定。

張馨之/藝術教育有感:孩子,不要忘記喜歡畫畫的感覺

在整個二十分鐘「自由畫」(free drawing)的過程當中,從五歲半到十一歲左右的孩子,無不緊抓住畫筆,眼神專注在自己的想像畫當中。沒有任何一個孩子,向老師投以求助的目光說「老師…我不繪畫」。

張馨之/品牌向藝術靠攏:尋找藝術與商業的契合點

某次與朋友相約咖啡廳聚會,見到藝術家林軒毅(COLASA)的作品,其中《在咖啡和自由之間》(Between the coffee and freedom),在咖啡飄香的氛圍下形成了巧妙的刺點 。

張馨之/藝術家陳之麟   詩、書、畫以心造境

詩、書、畫「三絕」作為中國古代士大夫之才學涵養品評準則,此觀念可溯源南唐李後主開「以詩題畫」之先鋒。爾後,無論北宋蘇軾提倡「詩畫合一」之境,抑或南宋徽宗提倡「詩意入畫」之法,皆強調才德與內在精、氣、神兼具之表現手法,於中國文人繪畫思想體系中影響邃遠。

張馨之/台灣文化自覺 超越政治與信仰的精神歧異

《聶隱娘》導演侯孝賢出席68屆坎城影展記者會時談到,東、西方文化若回歸深層的人性本質,「文化共通性」是理解創作的基礎。文化的共通性特質,卸下文明演繹後的各種裝備,可溯源自生物本能,及人性更深層的集體意識,而文化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形塑而成

福建藝術家馮巍來台首展 風景畫搭建兩岸文化交流橋梁

馮巍在創作自述中論及:「湖、塔、巷——作為我近年探索性觀念表達的載體,是我在尋找中國的、特別是具有江南文化遺存的景像。從風景寫生到油畫創作,我努力探尋同東方人視覺審美與思想能產生共鳴的元素。」

張馨之/下一個文化自覺的10年 從家庭教育著手

在全球潮流驅動下,台灣當下正面臨產業轉型過渡階段,文化產業儼然成為政府重要發展目標,此時越來越多跨領域(非藝文領域)的人士開始檢視台灣的品味、美感等文化價值。在此之前,我們必須先捫心自問,過去我們教育環節中,有沒有好好的珍視文化?

張馨之/許文龍圓夢 奇美博物館首特展31日登場

現年87歲的許文龍以個人小「我」的文化夢想,影響奇美上下全員「阮」作伙踏實追夢,最後成就了一座滿載眾人「咱」期待的台南都會公園奇美博物館,31日起將推出第一檔特展「我的夢‧阮的夢‧咱的夢─奇美博物館的故事」展覽,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帶領觀展民眾了解奇美博物館自夢想到實踐的圓夢歷程。

張馨之/【美感人物】蔡慶輝: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ETtoday東森新聞雲總編輯蔡慶輝說到 「美」,回想起當年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坐在距離一幅莫內荷花真跡5公尺前的長椅上, 20分鐘的時間久久不能自已。「我無法用文字或言語形容,但我感覺到自己砰砰的心跳。」 蔡慶輝說從來沒有人跟他談美的問題,美之於他而言,始終有著心理上難以跨越的距離。

張馨之/台灣藝術家的國際藝術進駐

17世紀的西洋藝術發展,常為被提及的一段。巴洛克藝術後期在法國形成空前的巔峰,起因於法王路易十四對義大利古典美學的嚮往,極力推動國家的藝術創作,並建立法蘭西學院,每年派遣藝術家至義大利學習,當時貴族隨之附庸風雅,樂於邀請藝術家、文人雅士至私人莊園聚會,是為藝術進駐的前例。

張馨之/藝術家李奉心內的願景

李奉自幼在鄉下成長,大自然遂成為他的生命印記。至中學接觸繪畫後,特別偏愛對景寫生,他喜歡將自己的寫生作品佈滿了臥室的牆面上,仰臥床上獨自欣賞。直到高二那年,親友們出錢出力,圓了他舉辦個人展覽的夢想。

張馨之/淺談藝術與品味

每天張開眼睛,check一下手機訊息、信箱,起身梳洗更衣,整理外出的背包,出門…入門。日復一日。除了倏然而過的人車、手機平板的螢幕框,回想一天中有那些時刻,你稍稍停下來留意自己看到了什麼?記得什麼?

張馨之/ 霍夫曼《月兔》的藝術啟示

長久以來,人類付予藝術一種崇高的期待︰我們希望藝術為社會帶來良善、帶來真實與美。然而藝術之於台灣社會,容我們審視政策與藝術結合下的產物,究竟是一種包容差異性的平台?政策包裝的利器?抑或為社會妝點的工具?

張馨之/ 藝術如何以時間來衡量?

盧貝松執導的電影露西(LUCY),歸結出「時間才是一切的根本」的真理。究竟在藝術領域中,藝術如何以時間來衡量?

張馨之/ 與當代藝術共生

「當代藝術」的辭彙對許多人而言雖不陌生,卻感到不解。在此我們暫且撇開藝術史的洪流,將當代藝術解釋為「當下正在發展的藝術樣態」。

張馨之/ 你我都是「觀光客」

經貿國是會議(27日)中,觀光、文化創意及生活產業,仍為備受矚目的關注議題。此三大產業為交互循環的網絡,由最基礎的生活產業衍生出文化創意,進而因觀光的開展,壯大文化創意及生活產業,最終以深耕文化、永續經營為最高指導原則。

張馨之/ 藝術發展的5項觀察

近日Carter Cleveland(卡特•克利夫蘭,藝術教育及藝術品收藏網站Artsy的創始人兼CEO)於華爾街日報發表對未來藝術的發展趨勢6項預測,我認為值得台灣藝術產業參酌,因此摘錄並中譯如下。

張馨之/ 藝術職場卡位戰

日前因北部某知名藝術大學於文化創意產學園區網頁貼出「表演經紀內容」,遭媒體揭露後引起在學學生、畢業校友、藝術工作者等各方輿論。學校高層出面回應此舉僅為讓外界了解學生創作能量,進而替學生爭取一些適當的演出機會。

張馨之/ 素人藝術魅力

一般大眾對於藝術家的認知,至今仍籠罩一層夢幻而有距離的薄霧。即便有藝術的熱情、完整的藝術學院資歷,要成為藝術家不遑論是10年以上的養成計畫,其中包括展覽、比賽、投稿、媒體、行銷、市場等種種的資源運作交會下,「藝術家」的身份才逐漸型塑。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