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伯洋重摔「照MRI」遭質疑!台大急診醫揭腦震盪處理:要看症狀

▲▼立法院院會,朝野激烈衝突,立委沈伯洋從主席台摔落送醫。(圖/記者李毓康攝)

▲立法院院會,朝野激烈衝突,立委沈伯洋從主席台摔落送醫。(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立法院昨日爆發朝野激烈衝突,民進黨立委沈伯洋從主席台摔落送醫,有輕微腦震盪,因為他在急診時曾使用磁振造影(MRI)進行檢查,遭醫師蘇一峰質疑濫用醫療資源。台大醫院急診臨床教授李建璋表示,腦震盪急性期檢查方式以電腦斷層為主,但臨床醫師評估後有神經學症狀嚴重等情況,仍會使用MRI檢查。

立法院會17日審查國會職權修法相關法案,藍綠爆發激烈衝突,多名立委受傷緊急送往台大醫院,其中又以沈伯洋跌落主席台最受關注。根據民進黨發言人戴瑋姍昨日晚間透露,沈伯洋被推下高台頭部墜地,已經照MRI;而沈伯洋本人今天凌晨返家則發文報平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胸腔科醫師蘇一峰在臉書發文質疑,核磁共振不是在急診頭撞到的常用檢查工具。撞到沒意識改變,可能只是腦震盪,一般先觀察回家休息就好,如果撞到意識改變,懷疑腦出血要趕時間救命,也是安排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要做一個小時,根本不適合緊急狀況。他也開酸,「平常如果急診這樣做,健保局早就把醫院刪到脫褲了!」

▲▼立法院院會,朝野激烈衝突,立委沈伯洋從主席台摔落送醫。(圖/記者李毓康攝)

▲立法院院會,朝野激烈衝突,立委沈伯洋從主席台摔落送醫。(圖/記者李毓康攝)

李建璋表示,MRI檢查最常是腦中風時使用,其次是腦瘤,如果是腦震盪的急性期,通常會使用電腦斷層看看是否有出血,或者是否骨頭受傷,但若患者仍持續有症狀,還是會需要MRI檢查。

李建璋舉例,如果患者神經學症狀嚴重,可能會想用來檢查看看是否有廣泛性軸突損傷、神經白質變化等,另如果從超過3公尺、2.5公尺以上的地方摔下來,醫師也會比較謹慎,也可能藉MRI來看看頸椎的變化。

至於一般懷疑腦震盪的處置,李建璋表示,會以症狀學為主,如果沒有特別症狀,大概會觀察6~12小時;有時候也會擔心有「延遲性出血」問題,也可能會需要在醫院多留一些觀察時間。

而MRI看到情況屬於正常,醫師會比較放心讓病人返家休養。但是重點還是看患者的症狀需要,醫師可能在臨床判斷發現有些特殊、不尋常的地方。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