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廷劇常叫「萬歲爺、娘娘」在唐朝查無此人!亂叫小心仗刑一百

▲▼ 武則天,武媚娘。(圖/翻攝自微博)

▲宮廷劇演的不是真的!唐朝宮廷稱謂很多,叫錯等於大不敬,可能杖刑一百、流放千里,甚至滿門抄斬。(圖/翻攝自微博)

文/覃宜明
摘自/究竟出版《一日看盡長安花:大唐沉浸式生活體驗

唐朝的規矩很多,皇宮內苑尤其多。要是寫一本唐朝的規矩寶典,三百頁可能還寫不完;就算寫下來,你也背不起來。

特別是稱呼,要是搞錯了,輕則鬧個大笑話,讓對方沒面子;重則引起對方的報復,終結你的職業生涯。當然了,如果犯了皇帝的忌諱,就得頂個「大不敬」的罪名,杖刑一百、流放千里,甚至滿門抄斬也是有可能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學者統計,唐朝皇帝的稱謂有數十種,其中有褒義有貶義,還有中性的。先別覺得頭大,大部分稱謂都要分場合,我們聊幾個最常見的吧。

▲▼唐朝皇帝。(圖/百度百科)

▲在唐朝,稱呼皇帝為「聖人」絕不會犯錯。(圖/百度百科)

首先是「聖人」。這個稱呼最早出現在《易經.說卦》:「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所謂的聖人,就是君主、人間最高統治者的意思。有了這層含義,聖人自然成為皇帝的專利。

比如隋文帝楊堅,深受少數民族首領的尊敬,撈了個「聖人可汗」的頭銜。唐太宗李世民也有個「天可汗」的稱謂。兩者比起來,隋文帝的規格還是更高些;至少在唐朝,皇帝們更喜歡聖人的稱呼。

拋開人間最高統治者的含義,聖人其實還有兩層高端、神祕的寓意。

首先,唐朝皇室信奉道教,上古神仙修煉,要經歷賢人、聖人、至人、真人四個境界。皇帝們要比肩老子是不可能的,能達到聖人境界,也算是一種修行。

其次,孔子、孟子、莊子等人是中國民間的賢德聖人,如果稱呼能和他們沾上邊,皇帝們的形象就顯得高大偉岸,絕世超群了。

不管任何場合,你叫皇帝「聖人」,絕對不會犯錯。

在古裝電視劇裡,你可能經常聽到「大家」這樣的稱呼。提醒你,這是皇帝侍從的專屬稱呼。

在正式場合裡,如果你想拍皇帝的馬屁,可以叫聖上、聖君、聖天子;如果只是一般的稱呼,可以叫主上、陛下、皇帝、皇帝陛下。

至於「皇上」「萬歲」或「萬歲爺」這些在電視劇裡出現頻率最高的稱呼,在唐朝都還沒有。如果要叫「萬歲」,得等到大朝賀、大典禮的場合,而且是所有朝臣一起高喊「萬歲萬歲萬萬歲」。當時,還沒有朝臣有勇氣單獨稱呼皇帝為「萬歲」。

穿越到古代,難免碰到昏庸暴虐的皇帝,比如殺伐太多、為政暴虐、貪戀錢財、欺凌百姓,如果你詞彙貧乏的話,喊他們一聲「昏君」就很到位了。不過,唐朝百姓懂得的詞彙比我們豐富得多。他們在編寫史書、傳記和小說時,會用到很多詞,比如獨夫、昏主、驕主、暗君、庸君、虐主、僻王、邪主。尤其是「邪主」,已經叫出了江湖魔頭的味道。

皇帝也有專門的自稱。如果你是皇帝,可以仿效秦始皇自稱為「朕」,這是使用頻率最高的。如果想復古,可以自稱「寡人」。當然了,寡人的含義是寡德之人,帶有自謙的味道,如果是自信心爆棚的皇帝,一般是不會這麼稱呼自己的。如果你想玩點新鮮的,可以自稱「沖人」。

以上都是口頭稱呼。皇帝祭祀天地、寫祝文時,經常會用到「嗣天子」「嗣天子臣」「嗣皇帝臣某」這樣的稱謂。不管怎麼說,古代的人們認為,皇帝能夠主宰人間,都是老天爺的意思。對待自己的老闆,謙遜一點是應該的。

如果皇帝追封或祭祀先祖,經常會用到「朕小子」「餘小子」「予小子」這樣的稱謂。聽起來口語化,有家庭內部稱謂的味道。

那麼皇子、公主該怎麼稱呼皇帝呢,是稱「父皇」嗎?

不可否認,「父皇」的說法最好聽,也符合用語習慣,但唐朝並沒有這個稱呼。有理由相信,如果唐朝百姓發明了這個詞,應該會成為皇室流行用語才是。

如果你穿越成了皇子,請記住,那個年代先講君臣,再論父子。如果不想犯錯,可以跟著朝臣一起叫「陛下」「聖人」等稱謂。

如果是私下或書面場合,你可以叫皇帝為「父親」。

當然了,如果你覺得自己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乖寶寶,想撒個嬌,可以效仿民間的習俗,叫「阿耶」「耶耶」「阿爹」。


*太子和諸王

碰到了太子、皇子,你也得知道他們的稱呼。

回到貞觀年間,如果你碰到太子李承乾,可以稱呼他為「殿下」或「太子殿下」。如果碰到魏王李泰、吳王李恪,直接叫「魏王」「吳王」即可。

你可能會好奇:能叫李泰「魏王殿下」嗎?

坦白說,翻遍《舊唐書》《新唐書》,只有太子出現時,「殿下」這個詞才會跟著出現。你也知道,古人說話非常講究,既然這樣寫,那麼「殿下」一詞多半是皇太子的專利。所以還是別叫「魏王殿下」,小心被人誤會。

如果是皇子們自稱,「寡人」這種復古的叫法算是最普遍的。

皇室兄弟之間,稱呼可能隨便一點。比如,李泰可以叫李承乾為「太子」,也可以叫他「大哥」,李承乾可以叫李泰為「三弟」。

在唐朝,「郎」也是對男子的一種普遍叫法,和我們現在的名字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分社會地位,不分職業,大家都可以叫。就拿魏王李泰來說,李世民和李承乾都可以叫他「三郎」,唐玄宗李隆基在皇室排行老三,他就喜歡別人叫他「三郎」。

如果是身邊親近的人,可以叫他們「郎君」。

▲▼ 武則天,武媚娘。(圖/翻攝自微博)

▲在唐朝不能亂叫「娘娘」,那是代表母親的稱呼。(圖/翻攝自微博)

*後宮

在皇宮裡晃悠,必定會碰到一些貴婦,比如皇后或嬪妃。

事實上,屬於她們的稱呼不太多。不管任何人,叫她們「皇太后」「皇后」保證沒錯。如果對方是嬪妃,可以稱呼她們的頭銜,比如貴妃、淑妃、昭儀;如果叫「姓氏+頭銜」,那也是沒問題的。

如果你是皇子或公主,那就效仿民間,叫皇后為「阿娘」「娘娘」「老母」「老親」「母親」。至於「皇后娘娘」「貴妃娘娘」之類的,在電視劇裡看看就好了。在唐朝,「娘娘」代表母親,你這樣叫,是打算撿便宜、認皇后當母親嗎?那風險未免也太大了。

至於這些貴婦會如何自稱呢?

電視劇裡好像有很多,比如哀家、本宮、臣妾、本后、本皇后等。但遺憾地告訴你,這些大多是戲曲裡的說法,有些則是電視劇的發明,以上任何一種說法,都是未被官方記載或承認的。

就拿「臣妾」來說,男為臣,女為妾,後來泛指臣服於統治者的百姓。唐朝詩人元稹寫過一篇〈授裴向左散騎常侍制〉:「朕以將壯之年,臣妾天下,司其忿速,其在於持重溫良之士以鑑之乎?」宋朝大詩人陸游寫道:「上天佑仁聖,萬邦盡臣妾。」你瞧瞧,「臣妾」不管是動詞(統治天下)還是名詞(被統治的臣民),都沒有用來表示后妃的。

其實,皇后、嬪妃對外人通常自稱為「吾」,對皇帝或長輩則自稱「妾」「奴」「婢」等,視情形而定。

後宮還有宦官。如果你碰到了實權宦官或資歷較深的宦官,可尊稱他一聲「公公」;如果是一般的宦官,可以直呼其名,比如李狗兒、張大腳,絕對沒毛病。

在皇帝面前,宦官可自稱為「奴婢」「老奴」;至於「奴才」這樣的稱呼,是清朝才使用的。

宮裡還有許多宮女,她們統稱為「宮婢」「侍女」。在那個年代,宮女的社會地位很低,旁人很少會直接稱呼她們。如果是主人叫她們,可以直呼其名或喚她們的小名。如果是宮女自稱,則是「賤婢」「奴婢」。

★本文摘自究竟出版《一日看盡長安花:大唐沉浸式生活體驗》,作者覃宜明,中國人民大學碩士,青年歷史作家,天涯論壇高人氣作者,潛心研究隋唐史多年。透過10大場景,深入挖掘大唐本色,帶領讀者體驗在長安生活、求學、入仕為官的各種樣貌與細節,一窺大唐盛世的真實風貌。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