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常平倉」曾為美借鏡 盤點歷代官糧儲備機制

▲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常平倉。(圖/翻攝中國民族建築網)

▲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常平倉。(圖/翻攝中國民族建築網)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儲備糧食的問題受到外界關注。大陸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糧食儲備司司長秦玉雲4日表示,目前沒有動用中央儲備糧,絕大部分地區沒有動用地方儲備糧。對此,陸媒也整理歷史上儲糧的重要機制,盤點歷來各朝代官方儲備糧食的「常平倉」。

《澎湃新聞》報導,中國自漢代以來逐步建立官方倉儲體系,「常平倉」在平抑糧價,保障糧食供給起到重要作用。由政府主導的「常平倉」自漢代後多設於通都大邑,隋唐之際出現的「義倉」則遍及州縣。到了南宋時期,具有民間慈善救濟色彩的「社倉」則在鄉村地區建立起來。常平倉與義倉、社倉互為支撐,在平抑糧價、儲糧備荒的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西漢宣帝時,大司農中丞耿壽昌為解決山東等地向關中地區的漕糧運輸問題,提出購買關中及附近地區低價糧食以減輕漕運負擔的建議。耿壽昌於五鳳四年(公元前54年)奏設「常平倉,以給北邊,省轉漕」。這是「常平倉」之名第一次在歷史文獻中出現,不過,自漢元帝即位後,便下令將「常平倉」取消,結束了首度官糧出現的十年命運。

▲陝西省封圖義倉被評為「天下第一倉」。(圖/翻攝新華網)

▲陝西省封圖義倉被慈禧太后評為「天下第一倉」。(圖/翻攝新華網)

此後,「常平倉」制度為東漢至魏晉時期大部分朝代所因襲,歷經更迭,直至隋朝期間,地方州縣設立的「義倉」出現,且具有民間慈善事業的性質。到唐太宗貞觀年間,義倉的管理則從「社司」轉為「州縣」,民間色彩便逐步消失。

南宋時期,理學家朱熹提出以穀物替代資金,以鄉村為基礎,以地方士人為依靠來建立「社倉」。「社倉」屬於民倉,而常平倉、義倉則是官倉。常平倉、義倉會納入地方政府的管理體系,成為行政體制的一部分,而「社倉」存糧於鄉社,由民間管理,接受地方官吏的監督與協助。

▲封圖義倉目前為4A級景區,仍持續保有儲糧的功用。(圖/翻攝新華網)

▲封圖義倉目前為4A級景區,仍持續保有儲糧的功用。(圖/翻攝新華網)

清代「常平倉」由地方州、縣政府進行管理,主要職能為售賣存糧平抑糧價、糧谷糧種借貸和慈善賑濟。到了民國時期,常平倉發揮的平抑物價功能,甚至還為美國應對經濟危機所借鑒。據1944年6月23日的《大公報(桂林)》所載,美國副總統華勒斯(Henry Agard Wallace)在訪問重慶時提到,「余任農業部長後未久,即請求國會在美國立法中加入中國農政之古法,即『常平倉』」;「由於施行常平倉之計劃,美國當1939年歐戰發生時,已儲積玉蜀黍四萬萬布希爾」,常平倉的儲糧「對於美國人民及作戰盟邦均屬極端重要而有決定性之因素。」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