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前就有羅馬拼音! 教育部頒布「國語第二式」跟注音PK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立委葉宜津26日在台南市長初選政見發表會上表示,台灣要接軌國際、要廢除使用ㄅㄆㄇ注音符號,使用可以配合各種語言的羅馬拼音,引起輿論撻伐;但事實上,1928年由國民政府大學院長蔡元培,就跟國語推行委員會一起公布了「國語羅馬字」,當時隱隱有取代注音符號的態勢。

漢語一開始都是使用「以字注字」的方式為字標註讀音,也就是「反切」,但在清朝末期,許多知識分子感到反切注音不容易讓人學新字,因此利用反切的精神,創造了聲母(輔音)、韻母(元音)、介音等三項表音符號;如「ㄅ」,即為「包」的簡寫,代表「包」的上半部、以及聲母。

▲▼葉宜津。(圖/記者季相儒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葉宜津認為,羅馬拼音才能接軌國際。(圖/記者季相儒攝)

這套注音符號在1912年頒布之後,又幾經修改,從依照古代36字母的排序調整為發聲位置,主要是參考了西方語言學的分類方式;但隨著國際交流頻繁,使用「羅馬字譯音」已經是趨勢,1928年又由國民政府大學院長蔡元培、跟國語統一會委員錢玄同、趙元任、林語堂等人制訂「國語羅馬字」,以資應用,1940年改稱「譯音符號」,又稱「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1986年正式與第一式並行使用。

總體來說,目前常用的37個注音符號,來源是「字的簡化」,對漢語語音、文字的發展也有保留空間,但羅馬拼音的使用可以廣納更多語言;目前教育部辦理的新住民語課程有7國,包含越南語、印尼語、緬甸語、泰語、柬埔寨語、馬來西亞語、菲律賓語,其中越南、印尼、馬來、菲律賓語都是使用羅馬拼音文字。

阿嬤學注音符號ㄅㄆㄇ。(圖/翻攝自爆笑禁區臉書、教育部網站)

▲目前通用的注音符號。(圖/翻攝教育部網站)

▼教育部1986年就公布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由羅馬拼音組成。(圖/翻攝教育百科)

▲▼教育部1986年就公布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由羅馬拼音組成。(圖/翻攝教育百科)

另外,閩南語有「台羅拼音」,客語有「客家語拼音」,原住民有「原住民拼音」,這些羅馬拼音法都是在教會的推行下開始發起,並獲得教育部的修訂公布;而值得注意的是,經過教育部、國語委員會的修訂後,閩語的公布在2006年、客語在2008年,原住民語在2005年,都是國民黨執政時期。

在新住民越來越多的台灣,努力培育師資、教學要求的情況下,使用羅馬拼音的機會越來越多,包含教材也都在編纂中,人數最多的越南語今年預計可以全部編完;不過考量到其他語言人數少、師資不夠,也推動「新住民語文課程遠距教學試行計畫」,整合30所有需求的學校組成聯盟,開設互動直播課程。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