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六號」苦戰南極33天 順利測地熱、取得沉積物

▲「海洋六號」1月17日穿過南極浮冰。(圖/翻攝自中國地質調查局官網,下同)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斥資近4億元人民幣(約18.3億新台幣)打造首艘集結地震、地質調查等多項功能的「海洋六號」,總長106米、寬17.4米、最大吃水5.7米,目前已完成33天在南極海域的地質調查,將氣槍震源系統、電纜系統依次回收後,啟程返航,預計今年4月返抵廣州。

▲「海洋六號」實施重力取樣。

航次首席科學家兼中國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何高文說,「海洋六號」自2016年12月31日抵達南極半島海域,與「雪龍號」會師後,開始展開多道地震調查,在13日進入南極。他說,這是時隔26年後,中國第二次在南極海域實施綜合地質地球物理國家專項調查,三進三出作業區,任務除了完成多道地震調查,還有分析海底沉積物的「重力取樣」。

他還另外介紹,「重力取樣」作業是由鋼纜伴隨200公斤的錘,將9米長的「取樣器」牽引投向海中,再插入海底泥層,如同「插管」一般,藉此可取得裡面含的空氣、水分以及組成成分等多種資訊,進而推敲出南極的地質演化史。也就是說,取樣的長度越長,反映的年限就越長,物質豐富度與分析精度也會隨之提升。

▲海底沉積物取樣。(圖/翻攝自新華網)

此次任務由中國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批准,為中國第33次在南極附近的科學考察。「海洋六號」航次在阿根廷當地時間1月17日下午仔細穿越浮冰帶後,正式進入任務階段,於19日執行「重力柱活塞取樣」,作業小組負責人郝小柱說,能獲得8.6米的層沉積物樣本,已接作業極限,表示非常成功,並且此紀錄也超過「海洋四號」的同類作業逾1米高。

據了解,本次的地質研究還有「地熱探測」,任務採用5個大陸自行研發的「地熱探針」,以每分鐘50米的速度,隨鋼纜牽引投入3500米的海底下,靜置10分鐘後,記錄數據,也是本次考科的首要突破,未來更可以輕易掌握海底構造、分析海域背景。

▼作業人員實施地熱探測。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