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弄PAPA走 閱讀新化的人文風光| 台南好玩!

圖、文 聽旅行 撰稿編輯/朱承智

散落嘉南平原的大小城鎮像是一顆顆爍亮的燈火;燈火藉由人文和時間包裹上一層歷史記憶,產生珍珠一般珍貴的寶藏,點綴嘉南平原、各具獨特風光。其中一顆珍珠、從靠海的台南市向著山腳方向走、海與山輻輳之處,新化。

山上的產品運至此處的河港交換海岸村莊的物產,區位之便造就了新化甚早的繁華,台南一中早期在此設立分校、日治時代新化「郡」(等同台南縣)便統轄了大半嘉南,可以見得當時商業繁華與文教思想薈萃的風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人帶路

本次旅行由熱忱於故鄉的在地大哥-陳楠修 先生帶路,在地人帶路總是驚奇,每十分鐘即有人和陳大哥打招呼、聊天,幾乎每間店都有認識,人與人的濃厚情感是新化旅行最棒的調味。

▲左位是在地導覽的陳大哥、右者則是在地知名文學家-楊逵的兒子:楊建。

街役場

遊逛新化的入口,從街役場開始。在新化鎮核心的中正路上兩端各據一座行政中心;一座是層級較高的新化郡役場(現已拆除、成為大目降廣場)、另一座就是現在看見的街役場。如果用日治時期行政層級-台南州新化郡新化街的劃分來看,新化街役場等同於現在看見的新化鎮公所、而郡役場則是新化縣政府。

▲來自國防用窯的十三溝面磚

雖然層級低了郡役所一截;但建築也不馬虎。半圓形、以戲院入口的風格設計門面、還有來自北部國防用窯製作的十三溝面磚,在彰化以南地區也大概只有用在街役場的建築上。因為其價值,所以當此地要興建地下停車場時,在地人怕建築受到破壞,於是展開可以說是台灣第一起「乾坤大挪移」、搬遷整棟建築的例子,將諾大的建築移了600公尺。

▲當時遷移用的麻繩和墊高的地基

至今街役場還留了當時遷移用的繩索與墊高的地基。現在街役場交由餐廳營運,通過縣政府的溝通,餐廳也開放讓旅客免費參觀內部古典的空間和遷移的證據。

楊逵紀念館

國文課本上一篇「壓不扁的玫瑰」,或許就讓你想起這個名字:楊逵。
他是文學家、也是當時社會運動與批評家。在1934年征服日本文壇、二二八時期寫了600字和平宣言換來綠島的12年牢房。這位在歷史上轟轟烈烈的人物是台南新化出身,所以當新化的戶政事務所準備拆遷時,這棟建築在建議下轉變成為紀錄在地文人的紀念館。
 

▲楊逵文學紀念館的題字是由楊逵的好友鍾肇政運筆

▲館門口的鐵樹是楊逵在東海花園的家親手植下,經過家人同意移植三棵落腳新化。其中兩棵位於門口兩側

圖為他親手筆墨給老婆的扇子,日本時期政府稱社會上的反動分子是「土匪」,楊逵幽自己老婆葉陶然一默,稱同為社會運動者的她為土匪婆。紀念館從楊逵的生活、家庭談到他在社會上的筆耕和歷練。這裡就不為精彩的展覽破梗,讓大家有空來瞭解這位傳奇作家。


歐威紀念館

新化傑出的人士不只是文學的楊逵、還有早期的電影金馬影帝-歐威。穿過盾柱木圍繞的迴廊、新漆的純白建築裡布置著這位影星的早期劇照。粗獷、叛逆的外型氣質特別適合詮釋陽剛而有些反叛的角色;因此當他在電影「秋決」中演出一位等待著處決的惡人時,內心由惡轉變、激發出善良的演技讓他在35歲年輕之姿獲得第二座金馬獎。

館內展覽許多早期電影的海報, 更特別的、還將早期戲院的椅子搬到館內保存。早期新化三座老戲院的風光已不再回來,小編以為木板椅背的扶手椅沒有現今戲院舒適、沒想到這弧形而具有斜度的板子坐上去有良好的包覆性和舒服,果然是一張想搬回家中客廳的好椅子。

在地人回味1967年金馬獎的經典合照,最右邊的最佳男主角-歐威是鄉親們的驕傲。

回望歐威紀念館。在幾年以前,這裡是新化鎮公所、地政事務所等...新化行政機關的聚集區,現在則分別成為了在地的歷史古蹟-街役場與兩位新化名人的紀念館,並將周圍地區整理成小公園,園裡的盾柱木在不是花期的季節開了一樹黃花。

梁道故居

梁道是新化在地人最感念的歷史人物。本身為台大出身的醫生,在新化開設醫院。後來日本時期是第一位台灣籍的街長-可以說是現今的新化鎮長。他對新化貢獻良多,最為人稱道的故事便是在噍吧哖事件中阻止了屠殺新化壯年人的政令。還有228事件,他與地方人士組織的民防團隊在局勢動盪時緩衝本省與外省人的致命衝突。
不只是對於在地居民治安與生命的戮力維護,梁道對於新化的建設也不遺餘力,人力輕軌道、改善老街、提供土地興建行政中心,有些土地規劃現在都還看得出來。

▲梁道的相片,一般外地人很少會聽到許多在台灣各城鎮默默付出的人物事蹟,因為歷史課本也不會記載這些人。有時非要走訪台灣各地、我們才會知道自己這塊土地的真正歷史。(同行的夥伴說梁道長得很像浩角翔起地的浩子)

▲梁道故居大門,一般看來大門深深鎖,但其實故居以經讓在地文史工作者經營。

按個電鈴,裡頭的大哥大姐們會相當歡迎你進來。

梁道故居三合院用外觀不像是常見的紅磚厝或土角厝。建於民國37年日治時期,當時屋舍承襲了中國三合院的形制、外觀,但材料上習慣將紅磚外抹上水泥、底部噴上洗石子。此做法可防水、防龜裂,讓房子堅固耐用。有些人會貼上花磚、磁磚,就端看個人喜好。
從房子大概可以理解到房子的主人比較喜歡樸實的外觀。小編很喜歡下層洗石子的做法。

館內展示梁道的收藏和行醫的用品,除了可觀早期的醫療與生活用品、也可以看看日本時期的文物。陳大哥和伙伴特別聊起館內的日本弓(不平衡弓)、箭、象牙製的筈(ㄍㄨㄚ)。

軼事

在梁道故居的庭園一角,放置著幾片紅瓦。陳大哥眼睛一亮,一問才知道現在已經很難再找到這樣的瓦片。他說起小時候的飲食記憶:將瓦片在火上慢慢烤熱,然後勺一瓢凝結的豬油放在瓦上、豬油碰到炙熱的瓦片便自動散開、覆滿,切幾片番薯下去煎,豬油與番薯的香氣讓小朋友們都迫不及待地流口水。
我們跟大哥有個想法,或許可以用瓦片烤肉、蔬菜,就來辦一家紅瓦烤肉餐廳。只是紅瓦目前難得,這想法只能先擱在心上了。

▲因為鋪法,所以又稱為仰合瓦、哭笑瓦。圖中是直式擺法,向上的弧是哭臉、向下的弧是笑臉,所以稱作哭笑瓦。

新化老街

從街役場一帶不過兩個街口距離,便到達了新化商業的核心-新化老街。沒有像台南那樣悠久的歷史,新化老街的造街從日治時期開始,原本由當地永達醫院蓋了一棟巴洛克式的三層樓”豪宅”,隔壁街坊們便開始相繼以類似的建築樣式興建自己的店宅。造街時間橫跨1921~1926,緊接著日本政府也在對面也相繼蓋了一排相仿的騎樓,新化老街就形成現今模樣。現今看來,晉發米店、永達醫院一排與對面一排仍然有花樣上多元與統一和諧的對照。

▲這是1921年商家以西洋騎樓為設計靈感所相繼建造,展現不同商家與建築者的美學。能找到全老街唯一一隻像是勞斯萊斯女神那樣昂立於樓頂的老鷹嗎?

▲對街相似的騎樓建築,是日本時代統一建造的街屋。

▲老街裡每一棟騎樓的外柱都是古典羅馬建物的柱型,這是全老街唯一一個柯林斯式柱,花草圖紋繁複、精美,猶如雕塑品。

柯林斯柱所在的商行,亦為老街延續至今的老店鋪之一。販賣布匹與嫁妝。這店是陳大哥覺得全老街最美的店,除了柯林斯柱、還有雕花的門匾與八卦排列的屋頂。

▲檜木製的老木櫃。

晉發米店:或許是新化最老的商店,在老街改造之前便已經開設(告示牌說明是1872年創)。後來跟著附近的商家改成巴洛克式街屋,內部還留有舊式的格局與木製的米穀設備、和古老的檜木樓梯。
目前新化老街尚存的老老店家除了晉發米店和剛剛的新勝興,尚還有在地著名老餅店-泰香餅舖,以水果餅出名。不過今日老闆休假,難得撲空了。

學子巷

連結日本公學校(今新化國小)與私塾「三槐堂」,當地人稱這一條連結漢學的路線為學子巷。日本時期的公學校教授著日文、以日本為本位的教育。在地人為了不忘本,鼓勵小孩放學後到在地秀才:王則修開設的三槐堂補習漢文、漢學。如今三槐堂已經不在;但通路保留下來、並在老街銜接處做了一塊標示牌。

▲這一段長苔的老磚牆像是古老的抽象畫,近午的陽光灑下來、一巷深沉、赭紅,歲月存封韻味。

蘇家古厝

新化著名的大宅有幾處,蘇家二進三院古厝或許是最完好的一處,也是新化最古老的民宅。斗砌牆、人丁字地磚、直櫺格心窗、喻含登科、吉祥的泥塑、五行馬背,皆是講究的住宅細節。這裡至今仍是在地人居住與擁有的宅院,百年來除了歲月斑駁與天災摧殘以外沒有太多人為的破壞,相當難得地保留下來。

一般想找到蘇家的大門,請認明一處寫著「瑞氣盈門」的精巧門面,就是古厝入口了。門口左右兩扇木窗是做工繁複的「直櫺格心窗」。

整個建築外牆用「斗砌牆」砌成(右)、前庭鋪磚用「人、丁砌」(左)象徵人丁興旺。每一種工法都有其寓意。

五行馬背,蘇家總共出現金木水火四種,其中主堂用「木」馬背是大戶人家的象徵。上頭有大家常說的「鐵剪刀」,許多人都以為那是避邪飾物;但其實是「壁鎖」,用來固定木樑-尤其是主樑與牆壁之間的鐵件。仔細看剪刀兩側也有 S 型類似的鐵件,都是固定木樑用的鐵件。

入口穿堂內色彩已褪;但刻紋繁複的「雞舌斗」與挑高的廳堂難掩過往氣場十足的派頭。

穿堂地板還挖有防空洞,是二戰時日本政府規定建造,底下可容納30人;門扇的兩洞口是通風用的、也可以垂放燈泡下去照明;不過防空洞現積水頗深、蘇家人說水是下面湧上來,我們說或許防空洞可以轉作水井用了。

目前慢慢更新的古厝,將屋頂用千斤頂拱起以更換腐敗的樑木。希望這座老宅能持續屹立下去。


武德殿

從蘇家古厝、經新化市場一旁巷弄出來回到新化老街盡頭,右方出現一大塊廣場,是舊郡役場的遺址,也是舊新化核心區的邊界。此處分布著郡役場、警察練武用的武德殿和舊有的日式警用宿舍群。
其中最顯耀的建物就是街角的武德殿。

若說蘇家古厝代表新化百年前的民居、那武德殿則是新化日本機關建築的經典。

重檐歇山屋頂上鋪日本鬼瓦以示人鬼結界;唐式破風門面、墊高的地基與通氣孔,這三個特徵是和式建築的語言;並置入洋式建物特徵的牛眼窗點綴。

進入內部,依據使用功能一分為二、並以神龕為中間界線、神龕已經沒有神牌(目前全台也只有高雄武德殿有神牌);右側,是練習劍道的區域。左側區域則練習柔道,在此能看見目前台灣唯一修復完全的彈簧地板,是減緩練習柔道時衝擊地面造成的傷害,而館內亦特別留下舊有的彈簧遺跡;走在其上有點像進入「地震體驗館」,趣味十足。

武德殿另一項特色在於日本時期保留的「棟札」,是日本「上棟」儀式(與中國的上樑儀式意義相同)中將新居落成日期寫在一塊木板、並安置於房舍正中央。大家眼力上都看得見那塊寫著「中華民國100年…」的嶄新的木板,那是重修武德殿的棟札,老棟札則在新棟札的上方一片非樑木的細木板。看不清楚上面的字的人別灰心,下方的玻璃有複印木板上的字:日本大正13年3月25日。

當你在看玻璃上的字時可以順道欣賞屋樑架構,因應大跨距而產生少見的雙中柱結構、並用檜木製作,是新化武德殿的另一個特點。

編竹夾泥牆。

關於窗戶,武德殿也有幾項特殊之處。在一般窗戶下有幾片格柵,為無雙窗。皆是以雙數格柵板疊起、可以依照氣候開閉;還有特別設計的上下疊窗(下),藉由滑輪、麻繩連結兩側與窗框等重的砝碼,讓窗戶在不同高度時都能靜止不動。運用簡易的機械原理卻能做出實用的設計,讓人佩服早期建築的細節精巧。

▲自製雙疊窗模型,兩邊砝碼等於中間窗戶的重量,讓窗戶不管在哪一個高度都能靜止不動。

武德殿生活

其實整個武德殿還包含了一座風呂(澡堂)。陳大哥說起以前警察的生活-在對面的郡役場上班、下了班先到武德殿運動,運動完就順道往隔壁風呂洗舒服、洗完澡再順著涼風回到散發木香的宿舍晚餐、休息。以前便有了生活圈的概念,在良好的環境工作與生活穩定悠哉仍是亙古至今許多人的夢想,。

新化奉安殿

奉安殿不大,裡面並非祭祀佛道神明的寺廟、而是和神社有著類似的關係,是日治時期幾乎所有國小皆備的、放置「天皇玉照」和「教育敕語」的建物。沒有經費的學校會只會設置「奉安庫」;較為有錢的學校、才會在「奉安庫」以外興建「奉安殿」、並同時設置宣讀敕令的講台。每每重大節日(例如:天皇生日),校長雙手戴白手套,先向天皇玉照行禮、再恭敬而儀式性地捧出敕令,走到講台上宣讀;宣讀時,所有師生低頭立正、宣讀完全體高喊:天皇萬歲。這是那個年代國小的集體記憶。

當然,日本時代沒有利用價值、並且跟日本宗教、思想有關的建築(尤其是神社),在民國時期幾乎都拆除殆盡,奉安殿也不例外;全台灣目前僅存、已知的奉安殿有三處;一處在三義、一處在花蓮已經被改為福德祠、一處就是眼前的新化奉安殿;其中僅新化唯一保留奉安櫃、講台,設施形制最為齊全。只有玉照與敕令已經不在。

仔細觀察,奉安殿的建築並不是日本建築常見的用木頭搭建;而是厚實的混凝土。
在那接近戰火的年代,要持續保存著至高無上的敕語的設施得耐得住轟擊。甚至當時許多奉安庫都用鐵製的保險櫃保護著,在這種思維下奉安殿的建築當然設計得和碉堡一樣囉!


圖片來源:http://rttainan.com/discovery/ho-an-den-hisnhuahttp://rttainan.com/discovery/ho-an-den-hisnhua

奉安殿裡最珍貴的就是梧桐木製、用金漆蒔繪出象徵天皇「鳳凰紋」、「五七之桐紋」的奉安庫。至今仍然很少開殿門與外界接觸,此行的依然無緣目睹,希望這塊日本流傳的工藝寶物能有開放的一天。

橫跨日治時代到民國初年,新化的街道與建築在輝煌、繁華的時代開啟,只是因為鐵路、公路相繼沒有路經新化,交通區位改變了原有發展進度;但卻意外給了老建物喘息與留下來的機會。加上曾經活躍在這塊地方的故事,居民和這座城鎮相互造就、累積成現在成熟而多元的風貌。我能說,這裡的文化底蘊相當豐富;連陳大哥都要拆成兩條路線才能一一解說、而今天只是其中一條'路線而已。

此行也感謝陳大哥的熱忱,他真的是一位熱愛自己家鄉的在地人。也期望他的願望、能跟著逐漸成形的文化園區藍圖,一起讓新化再度活絡起來。

陳大哥(新化地區導覽志工)聯絡資訊:0939-592-566 nxckimo@yahoo.com.tw

本篇文章經《聽旅行》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轉載。

更多《聽旅行》文章搶先看goo.gl/0ltbn4

追蹤我們的粉絲專頁https://goo.gl/x5yK1w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