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o小天才/教養魔法棒‧親子相處的教養法寶

文‧照片提供/袁巧玲 部分圖片攝影/江建勳‧陳炳煌

家長們必須了解,每個年齡層的孩子對「愛的定義」不同,對年紀還小的寶寶來說,陪伴和肯定絕對是愛的來源。

身為兒童行為博士和母親的雙重身分,常在演講或授課的過程中,聽到許多媽媽對於親子關係的疑問,在此特別提出四個重點讓家長們參考,遇到問題時可以當「錦囊妙計」使用,在教養的路途上走得更順利。

讓孩子感受到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每個家長都同意,教養的初衷建築在「愛」上,也就是親子關係的建立。多年來與家庭的互動經驗發現,只要家長和寶寶的親子關係是正向的,教養上都不至於有太大問題,反之親子關係不和諧的,孩子較大機率有行為偏差或心理層面的問題,而對父母來說,會感覺孩子令人頭疼也特別難教。

爸爸媽媽都認為:「我當然很愛孩子!」但是家長表現愛的方式,也許孩子感受不到。例如:媽媽對寶寶說:「今天不可以再看電視,眼睛會生病!媽媽因為愛你才不讓你繼續看,知道嗎?」說真的,這時候孩子絕對不會感受到媽媽的愛,他只會接收到你不准他看電視的訊息。

家長們必須了解,每個年齡層的孩子對「愛的定義」不同,對年紀還小的寶寶來說,陪伴和肯定絕對是愛的來源。

這方面我自己有很深的感觸,從我兒子Aidan還是個嬰幼兒,養成每天和他一起看書說故事的習慣,久了就變成屬於我們的特別時光,每天有品質的相處能讓我們感受到愛的循環;再來就是對兒子的肯定,常常讚美他好的表現,我可以觀察到,Aidan在媽媽的肯定下,逐漸建立對自己的自信心。

支持性的親子互動模式

父母和孩子互動的模式有很多種,其中一種父母會完全主導、事事干預,即使玩遊戲也要下指導棋。

我曾經在一個遊戲室裡目睹,一位媽媽帶著只有四歲大的孩子玩投籃遊戲,整整半個小時媽媽都在教孩子投籃的方法,指出孩子哪裡做得不夠好,這段期間孩子卻完全沒有說話或發出笑聲,讓我覺得很可惜,因為遊戲應該是讓人感到快樂,但在這對母子身上卻完全看不到!

另一種矯枉過正的類型,則是完全讓孩子主導,不管孩子要什麼,家長都盡力滿足他,即使是不合理的,這類型的家長還是選擇尊重孩子。

因為孩子的人格和價值觀都還在建立,若全部讓孩子主導,他們有時會迷失方向,或是習慣主導一切,和別人互動時只會以自我為中心,在進入團體生活無法適應及順從老師,可能造成後續的情緒及行為問題。

親子互動的模式應該折衷,父母扮演支持性的角色,先讓孩子嘗試,過多的意見和協助會限制孩子的思考能力,當然,家長要仔細觀察,當孩子的嘗試出現瓶頸時,適時地提供孩子建議或一起參與,並鼓勵孩子努力的動機!身為父母,我們該對孩子有信心,因為有時候孩子的能力和潛能真的都比我們預期的還要大!

※原文刊載於2014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