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貿區」大格局掛牌 威脅台灣自由經濟示範區

▲上海自由貿易區掛牌。(圖/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

大陸中心/台北報導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29日掛牌成立,中國大陸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在掛牌儀式時表示,中國將力爭用兩至三年時間建成法律環境規範、投資貿易便利、監管貿易高效,具備國際水凖的貿易自由區,從而影響大陸的對外開放格局。各界普遍預期,在總理李克強的倡導下,上海自貿區將繼承1980年成立的廣東深圳經濟特區,要替整體的經濟改革樹立新的典範,而且上海自貿區的整體規劃已走在台灣自由經濟示範區前頭。

中國國務院批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開宗明義也提到自貿區設置的原因與目的,「建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在新形勢下推進改革開放的重大舉措,對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積極探索管理模式創新、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當局也公布了首批25家進駐企業與11家金融機構名單,包括有美國微軟與中國百視通的合營企業,以及剛在去年入股平安保險,泰國華人富商謝國民名下的卜蜂集團;此外,德國保時捷汽車和意大利服裝品牌傑尼亞也在首批進駐外企之列;在金融機構方面,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等八家中資銀行在自貿區設立分行,交通銀行設立金融租賃公司。至於外資銀行只有美國花旗和新加坡星展銀行獲准進駐,法國巴黎銀行則在自貿區設立一般商貿企業。

對於自貿區的意義,《金融時報》中文網發出評論認為,大陸設立上海自貿區,對外開放是手段,對內改革才是目的,主要是要倒逼現已成阻礙的地方政府改革。文章指出,自貿區的棋子雖落在上海,用意卻絕非一隅。這無疑是服務於大陸新一屆政府「以開放倒逼改革」的策略,對大陸經濟成長與體制改革的意義,將大於一時一地的資本追捧。

對於大陸國務院公布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文章認為,其中的關鍵詞可總結為:「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全面深化改革與擴大開放,國家戰略需要。」核心在於當前形勢需要倒逼政府職能的轉變,本質是構建一個全新的地方競爭規則。

文章指出,回顧歷史,大陸地方政府競爭模式曾是大陸經濟奇蹟的動力之一,但伴隨著地方政府日益介入市場,地方政府本身也愈來愈像個公司,「政府即公司」的弊端越來越多,大陸的地方競爭模式開始成為經濟成長的阻礙,因此北京當局迫切需要構建一種新的競賽規則,這樣的新規則註定只能在核心區域之外的邊緣地區誕生,自貿區提供了這樣繞開舊體制鉗制的可能,也就是國際化與法制化。

文章還指出,新規則要點有三;分別是放開約束、國際化和法制化。盼透過開放改掉大陸「政府即公司」的種種弊端;透過經濟發展和管理規則的國際化,讓大陸以最快速度改善自身經濟發展環境;同時減少政府干預範圍。

備受矚目的上海自貿區是由上海外高橋碼頭、外高橋物流園、洋山港和浦東機場四個現有保稅區組成,總面積28.78平方公里。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