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組關鍵字 看大陸如何走過疫情這三年

2020年1月23日,小年夜,武漢民眾正準備迎接闔家團圓的春節假期,當地疫情防控指揮部凌晨緊急發出的1號通告,上午10時起「封城」,捅破民眾心中最深層的不安感,也正式揭開大陸對抗新冠疫情的序幕。

隨著2023年1月8日,大陸重新完全開放邊境,旅客及民眾入境不再需要隔離,宣告疫情時代的結束。《東森新媒體ETtoday》用疫情下衍生出的8組「關鍵字」,幫讀者整理大陸疫情這3年的生活日常,一同邁入後疫情時代。

封城/全城靜默

「封城」是大陸疫情伊始,民眾最有感的兩個字,隨著病毒變種、時間變化,封城一詞也逐漸演變,從封城到封控,乃至於靜默管理,降低民眾對疫情下生活模式改變的焦慮,也讓地方政府在防範疫情擴散的前提,完成中央交付的疫情阻擊戰任務。

武漢封城被稱作人類史上首個千萬級人口都市所採取的最嚴格防疫行動,「封一座城、護一國人」成為激勵民心士氣的口號,湖北各城市也陸續宣布跟進,直至2020年1月25日,該省已有16座城市封城,約5100萬人的生活受到影響。隨著疫情擴散,「封城」防疫的做法也推行到大陸全境。

▲武漢封城後,車站大廳空蕩蕩,彷彿成為一座時間暫停的城市。(圖/記者魏有德攝)

▲雲南瑞麗祭最嚴封城令,全城民眾一律禁止外出。(圖/CFP)

截至2022年4月,位於雲南的邊境小城瑞麗共經歷9次封城,城區封城時長達到160天,甚至有傳出民眾300天足不出戶,不僅當地仰賴的珠寶、玉石進出口貿易停滯,連帶造成物價飛漲。

▲上海封城期間,社區志願者協助派發民眾購買的生活物資。(圖/路透社)

擁有2500萬人口的上海市在疫情下首度嘗試「鴛鴦鍋」式半封城管理,以黃浦江為界,浦東和浦西分批管制,期待在疫情下不影響經濟和民生發展。不過,疫情持續攀升的結果,不僅浦東未能解封,全城直至2022年6月1日才全面解封,期間,「全城靜默(靜態管理)」一詞逐漸取代「封控」,成為大陸面對疫情最後階段管制措施的主旋律。

核酸檢測/清零

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大陸始終堅持採取清零政策,核酸檢測(PCR)的結果也成為該政策的主要觀察標的。武漢在2020年5月「解封」後,展開為期10天的全民核酸檢測行動。醫護人員主要採取咽拭子採樣配合抽血檢查,成為大陸境內首次將拭子混檢用於大型篩查工作,排除疫情擴散隱患。

▲北京市朝陽區民眾核酸檢測大排長龍。(圖/記者蔡儀潔攝)

▲北京市民在雪天排隊做核酸檢測 。(圖/記者任以芳攝)

核酸檢測初期推行時為150元人民幣(約660元新台幣)/人,而大陸醫療企業應對需求,擴大生產核酸檢測試劑,價格也持續調降。截至2021年底,大部分城市單人檢測費用降至40元人民幣(約176元新台幣)以下,還衍生出多人混管檢測,每人約10元人民幣(約44元新台幣)以下。

核酸檢測為排查染疫隱患的「手段」,在「武漢的成功實踐」和「西方大量死亡人數」的雙重影響下,大陸中央定調絕不「躺平」,因此,清零成為與「共存」相對立的防疫主軸,也讓大陸成為全球在後疫情時代仍採取較嚴格防疫政策的極少數國家或地區之一。

▲上海移動核酸檢測車「到府服務」。(圖/CFP)

新冠疫情持續三年,大陸清零政策在2021年底由國家衛健委正式對「動態清零」作出解釋,宣示動態清零的背後是科學依據、不追求零感染,進而讓定義較為模糊的全清零政策朝向社會面清零轉變。

▲官方宣布社會面清零,民眾走出小區時難掩興奮之情。(圖/CFP)

社會面清零是邁向動態清零的過程,被發現的感染者全出現在隔離管控場所,初步完成阻斷疫情傳播的任務,接著才有機會實現全面動態清零。不過,在社會面清零的過程中,大陸各地陸續出現防疫層層加碼、隔離環境、條件不佳,致使民間逐漸出現反彈聲浪,埋下「白紙運動」等事件的未爆彈。

方艙醫院/大白

提到「社會面清零」,「方艙醫院」和「大白」是隔離政策下衍生出的兩組代表性關鍵字。在武漢爆發疫情時,「野戰醫院」的概念被用來收治輕症病患,當地政府將13座體育場館或會展中心臨時改建成「方艙」,分別由各地來援的醫護人員主責照護診治,形成3年疫情下各地在大規模隔離期間採用的「常規模式」。

至於10天建成的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和SARS期間建成的北京小湯山醫院,由於是屬於醫療設備齊全、隔離等級最高的新建成醫院,可收治重症病患,因此和方艙這種臨時性應急需求設施不同。

▲武漢疫情最嚴重時設立的方艙醫院。(圖/翻攝自新華網)

「大白」是在疫情期間,身穿全套防護服的醫護人員或志願者統稱,源自迪士尼卡通電影《大英雄天團》中的機器人Baymax。在電影中,大白雖然是機器人,但有著一顆溫暖的「心」,投射到現實生活,反映出民眾對成天穿著全套防護服的工作人員表達內心的感激之情。

以醫護人員為主的這群「大白」們在3年內扛下無數次疫情反撲,照護病患的重擔,有人卸下護目鏡時,在臉上深深刻印出紅色的血痕;也有醫護人員在防護服上寫下職稱和姓名,用生命和熱情記錄著因疫病帶來的黑暗歷史。

碼生活/網生活

疫情改變生活,實體經濟遭到重創,新科技卻意外得到井噴式的發展,在大陸嚴格執行清零和封控的行動下,線上課程成為莘莘學子們維持課業的唯一選擇,不僅學生,家長們也要適應遠距工作、開會的新模式。

2017至2021年大陸線上教育行業用戶規模

 《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線上教育使用者規模達4.23億,較2018年底增長2.22億,用戶來自二線城市最多,佔比達46%。另一份民間分析數據則顯示,2020年中國線上教育行業用戶規模達3.42億人,同比增長27.13%;2021年中國線上教育行業用戶規模2.98億人。

 線上教育興起,「網暴」事件也層出不窮,甚至有老師因此受到壓力尋短,鍵盤俠躲在暗處「言語霸凌」、「人身攻擊」,還形成「黑色產業鏈」以此牟利。中共中央網信辦為此還特別實施「清朗·網路暴力專項治理行動」,出重手遏制歪風持續橫行。

民眾出行「停看聽」全憑健康碼

 新科技也在大陸防疫政策上發揮關鍵力量,手機程式中的行程紀錄卡可將足跡全記錄,防疫紅黃綠碼則是民眾出行必備要件,小至社區進出,大至城市交通、跨省移動,都得主動出示,只要非綠碼就會被程式警告不得出行。

防疫鬆綁 碼生活退出歷史舞台

 2020年2月11日,杭州一位名叫鐘毅的警察研發出了健康碼,在大陸受疫情影響的3年間,健康碼、行程碼成為民眾生活、出行必不可少的證明工具。直至大陸中央在2022年12月推出防疫「新十條」,河南鄭州開第一槍,出入小區,乘坐公交、地鐵、出租車(網約車)等交通工具,不再查驗健康碼,各地也陸續跟進,「碼生活」至此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推薦閱讀

上午10時封城! 「逃離武漢」上熱搜市民連夜出逃

直擊北京朝陽區疫情 PCR排隊人龍「S型」繞好幾圈

上海F1賽車場建「帳篷式」方艙 1.4萬床位封城投用

掰了我的防疫行程卡! 陸網友截圖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