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牛變少了牧場自尋出路 仿日本打造「台灣F1國產牛」

紐西蘭鮮乳2025年零關稅,對酪農業、肉牛業和溫體牛肉湯業者可能掀起一波衝擊,但《東森新媒體ETtoday》採訪發現,產業界上下都很憂心,但官方卻認為影響有限。業者一方面寄望農業部能拿出辦法,一方面也開始自尋出路,有遭乳品廠解約的酪農團結起來另創小農鮮乳品牌,也有肉牛業者和酪農合作,企圖比照日本,打造肉牛與乳牛混種的台灣版「F1國產牛」。位於最下游的牛肉湯業者,已經動起腦筋開發新料理,拉高性價比,減緩可能發生的紐西蘭衝擊。

2025年紐西蘭鮮乳進口台灣即將零關稅,在養牛產業早已奔相走告,希望政府拿出對策,讓產業「軟著陸」。但農業部說,2013年台紐經濟合作協定簽訂後,已持續爭取經費,輔導酪農提升經營效率、更新自動化設備、擴大辦理乳牛保險等,國產鮮乳產量和人均鮮乳消費量均提升3成。目前進口鮮乳以美國佔6成最多,紐西蘭僅佔2成,對國內及台南地區酪農業影響有限;至於對台南牛肉湯產業的衝擊目前仍在評估中,待出爐後會再統一跟外界報告。

台南市政府農業局副局長陳仲杰說,中央已說要推動酪農永續政策,生產鮮乳會「保價保量」,紐西蘭鮮乳來台後,應不會有酪農被迫離酪的問題。

今年8月,台灣農酪產業永續發展協會在公民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發起連署,呼籲全民支持國產鮮乳,並要求政府提出配套措施。連署中有民眾支持,認為台灣人應該支持國產鮮乳;但也有不少民眾反對,認為國產鮮乳應先證明自己比國外鮮乳優質,自由市場就應該良性競爭,反對政府管制。最後在60天連署期只有2700多人附議,未達成案門檻。

該協會理事長龔建嘉並沒有因此氣餒。他說,連署倡議不但讓產業內團結度提高,也讓政府願意積極與產業對話,希望政府能正視酪農業與肉牛業的憂心,讓國外進口鮮乳能夠更明確標示成分與原產地,並設立基金輔導酪農轉型,包括鼓勵種植牧草、由地方政府統籌集中處理農業廢棄物,鼓勵學童與長照機構喝鮮乳等,希望農業部在11月底能具體回應訴求。台南最大養牛基地、台南市善化區立委郭國文也在立院質詢時,要求農業部11月底前提出產業影響評估報告與因應措施。

遭解約酪農團結一起 另創小農鮮乳品牌延續生涯

▲麗珠牧場負責人吳傳武在自家牧場擠乳,雖然遭乳品廠解約,但他仍努力找出延續酪農生計的方式。(圖/記者梁建裕攝)

去年底遭乳品廠解約的里港產銷班5戶酪農為了找尋生路,多次到屏東縣政府開會,最後屏東縣農業處的四處牽線下,由台農鮮乳廠出面代工,打造出以屏東市古地名命名的全新小農品牌「阿猴鮮乳」。


里港產銷班成員、麗珠牧場負責人吳傳武說,一開始被通知解約,他也是動用各種關係,但就是找不到其他乳品廠願意收購。因孩子沒有意願繼承,他本來想乾脆關場退休,但一問才發現,先前陸續購入的牧場設備成本已近千萬,如今都已經老舊、沒人要收;加上各乳品廠都要求酪農戶要減量生乳,連帶連母乳牛市價也從一頭10萬元腰斬到只剩4、5萬元,「我算一算,一轉手就賠上千萬!」

▲台農鮮乳廠是阿猴鮮乳的推手之一,廠長林志青說,照顧農民是農會的責任。(圖/記者沈君帆攝)

台農鮮乳廠長林志青分析,小農鮮乳的製造與運輸成本一定比大廠高,但因每款小農鮮乳的風味都不同,消費者還是會接受較高的定價;因此,如果有一款小農鮮乳的售價不輸大廠,一定會很有競爭力,但定價依據的源頭仍在於生產、銷售兩端都必須讓利,才有機會打造出「相對平價」的小農鮮乳。


聽到屏東縣農業處提出「里港酪農戶自創鮮乳品牌」構想時,吳傳武形容「就像在海上看見一艘救命船!」最後產銷班的5戶酪農決定壓低利潤空間出售生乳,量販龍頭家樂福則願意專案調低通路上架費,將阿猴鮮乳放入「安心價」商品之列,才延續了這5戶酪農的養牛生涯。

這次輪到肉牛業者回頭拉酪農 一起打造台灣「F1國產牛」

▲日本的「F1國產牛」,是以和牛精液注入母乳牛後所產下的牛隻,肉質較乳牛好。(圖/記者陳詩璧製)

過去肉牛產業多是靠當「大哥」的酪農業以低價賣出小公牛降低成本,但面對紐西蘭鮮乳大軍來襲,這次換當「小弟」的肉牛產業回頭嘗試拉起大哥。同時經營育肥牧場、屠宰和銷售「三棲經營」的芸彰牧場,除了開始替人代工屠宰豬來增加收益外,也開始和鮮乳坊合作牛隻繁殖,想模仿日本「F1國產牛」模式,打造出品質更好的肉牛。

芸彰牧場總經理張志名解釋,日本會將和牛的精液注入母乳牛體內後,產出乳牛與肉牛混種的日本「F1國產牛」,這樣生下的小牛肉質比純種乳牛好,肉牛業者也會以較高價格收購,酪農收益也會增加,母乳牛也能藉由生育繼續泌乳。這次實驗他用的是澳洲和牛和安格斯牛的精液,看看能不能誕生肉質比乳牛更好的牛。

鮮乳坊負責人龔建嘉說,這類模式在荷蘭已經相當成熟,牧場同時供應乳與肉用,能提升牛的價值,並維持牧場經營。過去國內酪農長期依賴鮮乳銷售,「賣肉」較像是額外附加的收益;但未來競爭壓力變大,這種方式值得嘗試看看能不能運作。

▲台灣肉牛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芸彰牧場總經理張志名談到,目前進口種牛的成本高,盼政府能協助。(圖/記者林挺弘攝)

龔建嘉說,目前「F1國產牛」約10頭,已陸續生下2、3頭,但成果仍要等牛養大、兩年後才能揭曉,看看肉質和乳牛、肉牛的差異,以及飼料換肉率的經濟效益。儘管看似要走出一條新道路,但龔說,台灣目前沒有高階國產牛肉市場,就算F1國產牛計畫成功了,較像是現有牛肉湯的產業升級,仍無法解決未來肉源可能減少的問題。

 

除了研發國產牛,張志名也希望未來政府可以補助肉牛業者引進國外種牛。張說,進口200頭種牛估算就要約3000萬元,而且進來後至少要3年才能回收成本,「這不是一般牧場可以負荷」。

同樣是三棲經營的鈜景食品創辦人楊鎵燡,自家牧場約有600頭牛,其中除7成是乳牛外,另有3成是黃牛、安格斯牛等肉牛品系種牛。他說:「我是賣肉的,我不擔心沒有乳牛」,但不靠乳牛,得自行繁殖肉牛,種牛需要足夠的腹地長大,「就要像紐西蘭那樣有很廣大的草地」。

▲鈜景食品創辦人楊鎵燡的牧場,有乳牛和各種肉牛品系的種牛。他的創新實驗著眼於配種,旨在培育適應台灣氣候且具高品質肉質的牛種。(圖/記者林挺弘攝)

楊鎵燡說,現在民眾不喜歡牧場在住家附近,加上政府對於環保法規的種種限制,台灣對於取得畜牧登記證的規定相當嚴格,導致業者沒有足夠空間養種牛;希望未來政府可以媒合,讓像他這樣有種牛的業者可以租用廢棄農舍,才有機會讓種牛頂替乳牛肉源。

 

為了培養出能適應台灣氣候,又能有好的肉質與換肉率的牛種,楊鎵燡將安格斯牛與台灣黃牛配種,希望能配出媲美乳牛的成長速率,又能夠有高換肉率的牛種,預計2024年7月就會有第一批「75%黃牛、25%安格斯牛」基因的閹牛開箱。

▲鈜景食品正在試驗將國外安格斯牛和台灣在地黃牛配種,預計明年7月就會有第一批「75%黃牛、25%安格斯牛」基因的閹牛開箱。(圖/記者陳詩璧製)

提高料理CP值 牛肉湯業者研發「全牛大餐」 

牛肉湯的靈魂就是採用本地現宰的溫體牛肉,萬一未來肉源不足,採用進口冷凍牛就成了理所當然的選項。飲食作家陳志東說,他曾吃過有汕頭牛肉湯業者,用進口冷凍美國牛肉取代台灣溫體牛,「只要經過正確方式解凍,味道是非常好的。」飲食文化研究者徐仲也說,如果改用進口冷凍牛肉替代溫體牛,有些人可能分不出來。

但文章牛肉湯老闆蔡志福說,用進口冷凍牛肉「那是不會考慮的作法,一但這樣做,就代表你在脫離這個行業了!」他目前能夠做的,就是先維護好品質,不要先亂了陣腳。

鴻品牛肉湯老闆張志宏也說,目前已經有店家採用一半溫體牛、一半進口牛的方式供應,降低衝擊,但他認為進口牛肉只有軟,沒有鮮、也沒有甜,和溫體牛無法類比。目前張志宏正在研發「全牛大餐」,希望提升產品附加價值,讓售價提升、消費者也覺得物超所值,減緩未來可能增加的衝擊。

相關新聞

「紐乳」來了 台灣酪農與台南牛肉湯生存倒數計時

牛肉湯帶動台南屠宰量10年翻倍 但「紐乳」將至讓屠宰業瑟瑟發抖

黃金6小時上桌的溫體牛肉湯 2025年後會消失嗎?

紐西蘭鮮乳進口量10年增3倍 業界憂侵蝕國產乳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