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婕癌細胞擴散!直腸癌「10大警訊」 醫:確診常已晚期

▲▼整形皇后顧婕。(圖/翻攝顧婕臉書)

▲顧婕驚傳癌細胞擴散,病況添變數。(圖/翻攝顧婕臉書)

記者李佳蓉/綜合報導

有「整形皇后」之稱的57歲女星顧婕,因直腸與乙狀結腸處發現5公分惡性腫瘤,證實罹癌第二期,上個月底手術摘除腫瘤,豈料昨(15)日驚傳癌細胞擴散,已轉移其他部位,存活率也下修。受到生活習慣改變及飲食西化影響,台灣大腸直腸癌發生率逐年增加,有10大警訊要留意。但醫師也示警,其初期無明顯症狀,多數人容易輕忽,以致部分患者確診時已晚期。

顧婕先前透露,她血便1年,脹氣長達30年、便秘也有20年之多,過去都輕忽了,只靠吃軟便藥及浣腸,逐漸搞壞身體;加上又愛吃烤肉、燒肉,近期因排便都要1小時,還要擠壓腹部才能解便,做了大腸鏡才在直腸與乙狀結腸處發現惡性腫瘤。原先經醫師評估因腫瘤未蔓延至淋巴,開刀取出後可不用化療,未料近日傳出癌細胞轉移,後續治療將延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顧婕日前開完刀恢復中。(圖/讀者提供)

▲顧婕剛開完刀恢復中。(圖/讀者提供)

前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王照元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罹患初期通常無明顯症狀,多數病患僅有輕微腹痛、腹脹現象,有時會有經常腹瀉、排便習慣明顯改變、體重減輕、貧血等現象陸續發生,容易輕忽,以致部分病患確診時已進入晚期。

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則表示,直腸癌好發年齡是60~70歲,年紀輕輕就罹癌,主要還是跟基因有關。他進一步提到,正常來說,腸癌約會在40~50歲出現息肉,但一般約5~10年才會變癌症。腸癌大便有血是多數人的第一觀念,不過更有不少人會認為是長痔瘡,而未多加留意,導致延誤治療。

▲廁所,便秘,大便。(圖/記者周宸亘攝)

▲醫師提醒,大腸直腸癌的初期幾乎無症狀,但每2年一次的糞便潛血篩檢,可早期發現並治療。(示意圖/記者周宸亘攝)

台灣癌症基金會也列舉直腸癌「10種常見症狀」,並提醒症狀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多樣化的,有時很難與其他疾病做區分。一旦出現下方症狀,就應懷疑有下腸胃道之病灶,應盡速就醫:

1.排便習慣改變:例如突然發生慢性腹瀉、便秘。這常是腸道的腫瘤引起狹窄,或有不正常的分泌物。

2.糞便形狀改變:當糞便漸漸變細,常是腸道發生了狹窄,有了病變,雖然也有可能是其他病因,例如腸道結核,慢性大腸炎等疾病導致的狹窄,但大多數還是因為腸道內有不正常的組織。

3.排泄黏液:腹瀉,腸炎時常也會產生一些黏液,而在腸癌、息肉也會發生。

4.便血或糞便帶血。

5.裹急後重:這是指常有便意,肛門裡老是有東西的感覺,常要上廁所,又解不大出來,常是直腸癌的症狀之一。

6.腹痛。

7.貧血:臨床上許多大腸癌的初始症狀就是貧血,尤其是在右側大腸病灶。由於瘤慢性出血,量較少,糞便顏色改變不多,不易以肉眼從糞便發現出血,常須靠潛血反應檢查。若再加上營養不良,貧血就會更明顯。但是因為症狀是漸進的,當出現症狀時,貧血都有相當程度了。

8.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大腸直腸癌在早期體重減輕情形,一般來說並不明顯,但可能因腫瘤阻塞,腹痛,導致營養攝取不良,或腫瘤轉移而使體重逐漸下降。

9.腹部腫瘤:少數的大腸直腸癌以腹部腫瘤表現,有些是腫瘤本身太大,或轉移至其他臟器的表現,有些是因腸阻塞,大便堆積於腸內,腹部可觸診到腫瘤狀的病灶。

10.轉移至其他器官:少數病人在發現有腫瘤時已是末期的病患,因為一些臟器轉移症狀來就診方診斷出來,例如轉移至肝臟引起黃疸,轉移至肺部引起呼吸困難,轉移至骨頭而導致疼痛。

高醫大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張琮琨醫師也提到,大腸直腸癌初期幾乎無症狀,仍可透過定期健康檢查及早發現。根據統計,每2年進行一次糞便潛血篩檢,可下降35%大腸直腸癌死亡率,根據2014~201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50歲以上國人2年做一次大腸直腸癌篩檢,每年發生率趨緩,且確診時多為早期,治癒率高,可見篩檢政策奏效。

張琮琨也呼籲,要預防大腸直腸癌,應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維持穩定作息,50歲以上民眾可按時接受2年一次的免費大腸直腸癌篩檢,高風險族群如有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的民眾,應主動接受健康檢查、積極追蹤,若有腸道相關症狀,如大便中有血或黏液、大便變細小、經常腹瀉或便秘等,務必盡快尋求專業醫師診斷。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