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today > 熱搜關鍵字 > 雲論蘇絢慧

雲論蘇絢慧

蘇絢慧/探討人類的排斥異己行為──厭惡與恐懼情緒的作用

排斥或排除異己最有關的情緒,莫過於:「厭惡」和「恐懼」。從這個觀點看,就能發現阻止性教育進入校園的人,多麼恐懼及厭惡「性」。

蘇絢慧/選邊站!爸媽離婚後你要跟誰? 當孩子成為角力的棋子,傷痛「代代相傳」

華人社會裡,結束一段婚姻關係,通常不是婚姻中兩個當事人的事情而已,可以扣上許多大帽子的事情。「病態離間」,是指父母一方以明示或默示的溝通、觀察或行動等方式,利用不實或不公平證據,侵蝕子女對他方的愛及信任,直接將此個人主觀認知,投射到子女身上,進而洗腦...

【普悠瑪翻覆】蘇絢慧/讓人生變調的列車-談重大事故創傷悲傷反應

普悠瑪翻車造成嚴重死傷意外,這種屬於複雜性的悲傷,是含有創傷在當中的失落事件,其適應及哀悼歷程也會顯得困難與波折。創傷性事件所導致的失落與死亡,常含有殘忍的記憶,回想,常讓受創者感受到崩潰般的情緒。容許悲傷存在、安穩陪伴、自我覺察最重要!

蘇絢慧/媽寶的誕生:父母子女間的心理遊戲

害怕孩子吃苦或無法接受孩子離巢的父母,就會以拯救和控制的行為,塑造一個永恆的「寶寶」在身邊。雖然他們口中一樣也會抱怨孩子的依賴,但其實內心下意識地順從著自己設定的心理遊戲,所以「媽寶的誕生」一定也有父母的責任和企圖...

蘇絢慧/常自責、有罪惡感的人:心中都有個受傷的孩子

你知道自己何以時常自責?又時常有罪惡感嗎?在你是小孩子的時候,斥責和怪罪總是沒少過。你就像是個眼中釘一樣,生活中的大人總是不顧你的感受,輕易的就可以把一切他們覺得不開心、不順利的事,怪罪在你頭上...

蘇絢慧/走過親密關係的陰天與晴天

時見新聞裡誰與誰又甜蜜相戀,誰與誰又黯然分手,更多的是誰和誰在「關係」裡對峙不讓,或是得過且過不再去深究當初的初衷,只要表面和諧的泡泡不會破裂。

蘇絢慧/保有赤子之心,不等於維持幼稚

你害怕長大嗎?會不會覺得,「大人的世界好複雜喔!」、「大人的世界都好現實和虛偽喔!」、「我是單純的人,我不懂大人的世界」。保有赤子之心,或讓事物的取捨變得單純,都不代表是要維持幼稚的生命狀態。療癒作家蘇絢慧諮商師來聊聊這樣的症頭……

【聊宮鬥劇】蘇絢慧/宮鬥,劇裡劇外的你

無論從《甄嬛傳》到現在的《延禧攻略》、《如懿傳》,所有的「宮鬥劇」劇情設計,總逃不過父權社會對於一個女性的蒼白設想,即便是獲得政權的女性角色,男人都是其成就霸業的踏腳石,事實上她依然需要依附愛情,才能獲得他們的保駕護航……

蘇絢慧/控制和依賴的關係,不是愛

習慣在依賴的關係中被豢養的人,進入親密關係,要如何真正經驗平等而相互尊重的愛呢?在關係中,只為了滿足自己,還是真正的要活出自己?如果在關係裡,相互都潛藏著依賴的心,忽略迴避自己所要面對的成長議題,惡化及越來越貧乏的關係,是可預期的。

蘇絢慧/「為何不愛我?」你是否錯把愛人當父母替身

「愛」是依戀的進化,不需要追求佔有,不需要以控制及脅迫,令對方屈服在關係中,愛是需要學習的。你要做的,不是執迷於尋找父母親的完美替身來填滿你的缺憾,如果繼續以受害者的角度,控訴世界不愛你,也控訴為什麼沒有人可以補償你童年所受的傷,那勢必是條不歸路。

蘇絢慧/今年父親節,找回華人文化中「隱形的爸爸」

父親的角色在幼兒逐漸進入社會化學習時期,其實佔著非常重要的位置。然而許多的男性或許因為過去經驗父親的形象,又或許遭受兩性性別框架的制約,更或許是家庭文化以致長期與育兒工作的疏離,無法靈活調動自己學習融入親子互動的關係中。

蘇絢慧/檢座公審幼童─你面對的是孩子人際挫折?還是你的人際陰影?

面對孩子於人際關係遭受負面對待,為人父母難免心疼及關心,但在於心疼及關心之餘,所展現出的因應與面對方式,更多是因為孩子的遭遇,所勾動自己內在的人際陰影。諮商師蘇絢慧列出三種較為不佳的對應方式。

蘇絢慧/台灣人「乖」從小教起─別忘了你有拒絕與表達的權利

台灣傳統家庭教育中,弄不清每人都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個體;父母有絕對權力決定孩子的生活與作息,孩子表達需求時,父母一個「不」換得的是服從,不然,就不是「乖孩子」!這種情形,你一定不陌生,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就在你我的身邊,甚至曾是你或我。

蘇絢慧 即時評論/兇手是教育出來的!別讓孩子以為別人是滿足慾望的工具

在我們的社會教育或是家庭教育,無論是師長或是父母,是否讓下一代以為:「滿足我個人的慾望或需求,都是別人的責任」。只要發生孩子不愉快的事、挫折的事,父母就替孩子怪外界,有很多父母也有這樣的行為取向。讓孩子對於讓他不滿意的人,產生仇視和憤怒,甚至不需處理安頓自己的挫折,就出手攻擊和報復。

蘇絢慧/現在年輕人很難搞? 其實是你們大人缺乏「感受力」 

我們的情感阻塞了,我們其實是一個情感封閉的民族,也可說是情感阻塞。我們往往把情緒能量最飽滿的時刻應付在外在環境的要求與需求上。不是他不說、不談、不表達,而是在他曾經想談與試著說出來的過程中,他經歷了什麼樣的反應與對待。

蘇絢慧/心理諮商師告訴你 為什麼和恐怖情人分手這麼難

為什麼要離開一個恐怖情人這麼難?心理諮商師蘇絢慧認為,台灣社會普遍的沒有建立「人我關係界限」的能力。「恐懼」常是讓我們留在一個關係的理由,而不是在追求能讓彼此建立真正和諧、尊重的關係。

蘇絢慧 即時評論/一言不和就分屍?! 你所忽略的病態人格情人

近日情殺案頻傳,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蘇絢慧提出解釋。是因為犯人在成長環境中被養育成自戀者的性格以及社會中性別角色塑造的僵化所造成同樣的悲劇一再發生。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在於,女孩要富養,男孩要均養,如此孩子們長大後就不需要透過找尋完美情人來填補心中的缺口。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