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地方焦點

水建設、防災、搜救一個都不能少 多面向做好應變守護花蓮居民

花蓮水建設、防災(圖/翻攝自花蓮縣政府官網)

▲花蓮縣歷經傅崐萁及徐榛蔚2位縣長的擘劃籌建與無數民間熱心協助及歷任局長與同仁的共同打拚,讓縣內救災量能穩步成長,守護鄉親生命財產安全。(圖/翻攝自花蓮縣政府官網,以下同)

地方中心/綜合報導

花蓮自然地理環境特殊,地處板塊交界處,地震頻繁,緊鄰太平洋,經常有颱風直撲而來,也容易受到颱風外圍環流夾帶強烈雨勢影響,造成地區災害發生。面對天然災害威脅,加上全球氣候異常,為了保護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並且強化國土韌性,因應環境衝擊,花蓮縣政府重視水建設治理,改善排水系統,注重防洪、水土保持,並整合產官學投入推廣防災、特種搜救,做好平日防災意識的訓練,以及搜救的量能準備,每一步都是為了防範未然,為未來提早準備,應對隨時的變化。

排水改善經得起考驗 成果亮眼!
無論是日常生活、農田灌溉或產業發展,水資源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水環境做得好,可以提高用水效率,減少浪費及污染,同時保護生態環境。為了打造不缺水、不淹水、喝好水及親近水的優質水環境,花蓮縣政府提出「水環境建設計畫」,其中特別強化河川及排水防洪能力,加強都市雨水下水道建設,解決易淹水區域的排水問題,讓地方居民不再承受逢雨必淹之苦,目前已有97條老舊區域獲得改善,另有14條排水系統正在規劃設計。

治水前後差異最大的吉安鄉,過去因排水不及,颱風豪雨一來,當地必定淹大水,2017年卡努颱風來襲時,地區總雨量329毫米,導致約0.3公頃面積泡在水中,成汪洋一片,淹水長達3小時,經縣府爭取前瞻計畫三期改善光華排水設施後,2023年遇到海葵颱風,雖然帶來強降雨,地區總雨量約366.5毫米,卻未傳出積淹水,排水系統改善通過試驗,治理不僅達到顯著成效,而且十分亮眼,之後將與已完成的聯合排水、濱海排水兩個排水系統,為鄉民提升生活品質,不用再擔心有淹水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花蓮縣政府也完成「洄瀾灣流水環境改善計畫」,計畫位於南邊的南濱太平洋公園隔離水道,早期吉安溪舊河道因受都市發展影響因此其護岸多為水泥護岸,雖能保全民眾不受洪水的威脅,但也減少了水域的生態性與民眾的親水空間,計畫將既有的水泥護岸改成緩坡綠化型護岸,減少水陸域之間的阻斷,同時以石籠做為護岸的基腳,在保護護岸的同時也增加植生入駐溪濱帶的機會,以創造更多元的水域型態供水中生物棲息,榮獲第五屆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金蘋果獎」肯定。

花蓮水建設、防災(圖/翻攝自花蓮縣政府官網)

深耕防災教育 特種搜救完整救災網絡
因應花蓮地理環境且位於地震帶上,遇豪雨即有可能伴隨土石流的風險,花蓮縣政府不僅治水,也重視防災應變,每年積極辦理具在地指標性的防災教育研討會,如「韌性花蓮.永續防災」,除了與產官學界專家學者互相交流,針對花東地震、坡地災害與水土保持、氣象科普等不同面向,結合地方災害特性,分享防減災相關知識與經驗,也從公部門推展到校園,帶領中小學職員共同討論,進一步瞭解國內防救災推展的教學經驗與作法,並融入國中小的主題課程中,讓防災意識從教育扎根,從小就有居安思危的觀念,防患於未然。

花蓮水建設、防災(圖/翻攝自花蓮縣政府官網)

▲▼「韌性花蓮.永續防災」研討會,邀請產官學界人士共同討論交流防災知識與經驗,也展示防災教具。此外,興建東部特種搜救基地及防救災教育館,完成防災的最後一片拼圖。

花蓮水建設、防災(圖/翻攝自花蓮縣政府官網)

不僅如此,花蓮縣政府爭取到中央補助二億餘元,興建東部特種搜救基地及防救災教育館並於今年落成啟用,除提供消防場地,包括縣內警義消、外縣市消防、救難團體皆可使用接受專業訓練外,也作為防災知識的基地,未來將開放機關、學校申請預約,在戶外活動、天然災害、居家防災及緊急救護等4大主題展區,由專人導覽學習災害防救常識,還能從模擬訓練中學到防災技能,培養完整的自主防災應變能力。

花蓮縣政府全力提升救災能量與防災教育,就是為了替民眾打造安全家園,水建設為民眾帶來日常的便利,防災教育為民眾儲備因應危機的能力,特種搜救為民眾儲存危難時刻的後援,針對花蓮常見的複合式災難預防,每一個環節都是保障居民安全的關鍵,缺一不可,縣府與各鄉鎮市公所的用心與努力,將災難預防性疏散做到最好,為美好的未來做足準備,也為花蓮縣的安全奠下良好的基礎。

(花蓮縣政府 廣告)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